成都蜀绣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 。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
最早记载蜀绣的文字,出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绣补》一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 。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他的物产,包括壁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锦等,皆可视为“蜀中之宝”,充分说明蜀绣作为地方工艺品的珍稀独特 。其实,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 。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 。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 。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 。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 。时至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 。成都地区因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盛产丝帛,因此蜀锦蜀绣的制作生产“冠于天下” 。
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 。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 。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分布在成都平原,世代相传 。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 。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 。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疝 。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 。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 。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
东晋《东阳国志》将蜀绣与蜀锦并称蜀中之宝 。清道光年间成都发展了许多绣花铺 。绣品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地产重要散线为原料 。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其针法是针脚整齐、线法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车,即指由中心起针,向四周扩展;拧,即指长短针从外向内作添针或减针的处理) 。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族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 。产品有镜帘、花边、嫁衣、卷轴、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帐帘等 。题材多吉庆寓意,具有民间色彩 。蜀绣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跻于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列 。以自然界为主题(如熊猫、花鸟)的蜀绣更令人爱不释手 。有单面、双面刺绣 。纯手工的刺绣,确保了画面逼真,造型多变,图案精美 。
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据统计,蜀绣的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二种 。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 。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 。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 。
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 。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 。
【成都蜀绣】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人数达四五千之多,相当于刺绣工厂在职职工的15倍 。她们除刺绣被面、枕套、头巾、手巾、衬衣、桌布等几十个品种外,还积极生产外贸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 。绣品仍保持浓厚的地方特色 。蜀绣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时常得到画家的大力支持,如《薛涛制笺图》绣屏,就是画家赵蕴玉提供绣稿,由刺绣工艺师加工再创造的一幅佳作 。它还采用"线条绣",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潇洒光亮、色调柔和 。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