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见面礼

俗说话,“回回见面三分亲” 。回族无论男女老少,他们见面相互问候时,通用一种祝安词,也叫见面语 。《古兰经》多次强调见面礼节的重要性,说“如有祝安于你,你应当比他更好地来回答他 。”祝安词一般都是致者先说“安色俩目阿来库木”,意为求主赐你们平安,而回答者则说“吾阿来库色俩目”,意为求真主也赐你平安 。这一礼俗文化,源于阿拉伯 。据宗教传说,易卜拉欣和他的妻子晚年得一“圣子”,天使曾预先向他说“色俩目”,从此后人们也仿效 。穆罕默德传教时期,这一礼俗已普遍流行,并当作一种“圣行” 。唐时来华的阿拉伯、波斯人将这一礼俗带到了中国 。这种祝安词原带有宗教色彩,但经长期沿用,回族群众已经把它看成是正常的祝安问候语,相当于汉语的“您好”和“您也好” 。
宁夏、甘肃、青海等地有的回族把祝安词简称为“色俩目”,回族人见面时,致者说“色俩目”(平安,您好),回答者则说“安色俩目”<平安,您也好) 。《西域番国志》、《哈烈志》记到穆斯林相见的礼节时说:“相见之际,略无礼仪,惟释屈躬,‘撒力马力’一语而已……” 。“撤力马力”就是“色俩目”、“阿来库”;“惟释屈躬”,回族说”色俩目”腰微前躬 。这说明回族的见面礼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
【回族的见面礼】互致“色俩目”还有许多讲究 。一般是晚辈先向长辈致“色俩目” 。平辈亲友相逢,年幼者向年长者致“色俩目” 。教民与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俩目” 。客人见了主人,客人先致“色俩目” 。出门在外的要向当地留住者先致“色俩目” 。乘骑者对步行者先致“色俩目” 。男对女先致“色俩目” 。夫对妇先致“色俩目” 。(西北有的地方是妇对夫先致“色俩目”) 。少数人对多数人先致“色俩日” 。如个别人到清真寺或碰红白喜事,要向多数人高声道“色俩目”(你们好),多数人中凡是听到的要回色俩目 。这样少数人就不再一一去向每个人致“色俩目” 。
回族在相互说“色俩目”时,同时还握手 。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俩目”肘,右手置抚胸前,腰微微前躬,表示从内心敬重对方,衷心地祝愿 。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俩目”时,双手抱拳或平扬双手,表示亲切庄重 。还有的回族在致“色俩目”时,相互伸出右手相握,左手抚在对方的右臂上,意为关系非常密切,亲如一家 。如果有的人出门遇到不相识的回族,致“色俩目”问好,对方就知道你也是回族,有什么要办的事,就一定热情帮助 。
回族反对说“色俩目”时摇头晃脑、喜喜哈哈等不稳重的表现 。对年轻人见了老人不致“色俩目”,视为一种没礼貌的行为,遭到众人的轻视和议论 。对于听到别人致“色俩目”而不回“色俩目”的,视为高傲不礼貌的行为,遭到众人的辱骂 。
回族在遇到对方赤身裸体,或正在上厕所,或正在礼拜时不说“色俩目” 。见到汉族等其他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同胞,只握手问好,不说“色俩目” 。回族男女之间致“色俩目”时不握手 。
回族的祝安词,不仅见面讲,分别时有的也互致“色俩目” 。一些出门在外的回族,在给长辈和老人通信时,称呼上写上“代‘色俩目’问候” 。现在庆祝回族节日和举行有关宗教会议时,有关回族人士在讲话时,也先道一声“色俩目”,简称“色兰”,使回族群众产生一种亲切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