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千年的民族习俗
醒狮,是广州人称舞狮中的狮子 。这种狮子由民间工匠根据传统的模式制作而成,是民间工艺中一种历史悠久并具有鲜明的习俗色彩的工艺品 。其工艺涉及面比较广,表现也比较全面 。如果单从一只狮子着眼,它包括狮头和狮被(狮身) 。
如果从舞狮来看,它包括的东西就更多了,除狮子外,还有头牌、行棍(或称横批,也叫做行,多用缎或天鹅绒制成,上面有刺绣图案)、旗、锣鼓、引狮郎(广州俗称大头佛),以及懂得武术的人等等 。因此,舞狮是综合音乐、舞蹈、武功、技巧、工艺、绘画、刺锈等等的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活动中比较全面、较具影响力的一种 。
在中国,在有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凡民间习俗中重大节日,必有舞狮活动 。舞狮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喜庆、吉祥、热闹、不可缺少的节日活动,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民间风俗文化 。如果不看看狮子与我国民间风俗意识的关系,人们必定难以理解,舞狮为什么在我国民间盛行了一千多年,至今仍然不衰 。
狮舞的起源及其佛教意义
狮子原来在中国也是有的 。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洞穴内“北京猿人”的遗址中,就曾发现过五六十万年前的狮子化石 。专家们认为,后来由于冰河浩劫的原因,古狮才在中国绝灭 。根据文献,自从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我国开始与西域各国有了正式往来,狮子才又从外国输入,而且大多是作为朝拜我国皇帝之贡品带进 。因此,我国自汉朝以来,历朝都把狮子列为珍兽,并一一记载在史册中 。
狮子,尤其是雄狮,体魄雄健,头大脸阔,鬣毛披肩,尾吊毛球 。李时珍描述狮子为“铜头铁额,钩爪锯牙,弭耳昂鼻,目光如电,声吼如雷” 。的确,狮子以它凛冽之堂、威猛之势、非凡之仪表、镇慑百兽之吼声,以及拉虎吞貔、裂犀分象之凶狠,被誉为百兽之王 。因此,我国历代王室多饲养狮子,狮子由是成为权力和尊贵的象征,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 。
根据佛学家汤用彤考证,佛经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东汉初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当时由蔡愔等取佛经回国,并且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等一同回来 。后来洛阳著名的白马寺的建造,就是给这些高僧住的 。佛教的传入,狮子的灵兽形象也随之潜入中国人的心中了 。印度自古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而佛为人中狮子 。因此,佛教与狮子早就结下不解之缘 。明朝徐应秋在《玉芝堂谈荟》中说:“释迦以狮子勇猛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 。”文殊又称文殊师利,梵语有灵妙、吉祥的意思 。他的坐骑当然也就具有灵性,并能护法驱邪带来吉祥的作用了 。
从上所述可以知道,狮子和佛教都是于汉朝传入我国的,于是自汉末或者更早一些开始,狮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便成了权力和尊贵的化身,同时还是护法驱邪的灵兽 。之后,我国各地便出现了石狮子和狮子舞 。据考证,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石狮子就是东汉时期的产物 。因为我国境内狮子极少,所以从一开始我国的石狮和醒狮的形象就非常独特,是人们结合龙、凤凰、麒麟等物经过想象和夸张创造出来的 。我们还可以从一些文献记述中论证狮舞的起源及其发展 。
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广陵亭侯孟康在《象人》中写道:“若今戏如虾,狮子者也 。”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述:“作六牙白象负释迦(佛像)……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兽名)、师(狮)子导引其前 。”从这里可以知道,狮“舞”略后于佛事出游仪式便在民间出现了;狮子不但护法驱邪,而且还为佛开路引行呢 。如果从形式上看,这种“导引其前”的狮子,极似现在的引狮郎,已经是略带有“舞”的形式了 。
然而,真正的“舞”狮记述,应该是在《宋书·宗悫传》中 。南北朝时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南宋军“伐林邑,悫自奋请引 。……林邑五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 。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 。’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 。据说,此后舞狮子才在军中流行,成为舞狮子的始创 。
此后,在民间类似这样的舞狮的记述就不少了,如隋朝著名诗人薛道衡、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对舞狮都有过精彩的描述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威镇百兽、护法驱邪、吉祥平安的佛教思想是舞狮活动在我国民间起源和流传了1000多年的主要原因 。我们再看看宋代流传下来的《百子戏春图》中的舞狮情景,就更加生动形象了 。而且,那场景的热闹,那舞狮的架势,和现代舞狮已没有什么两样 。
广州醒狮的兴起及其造型的演变
中国的狮舞,分北狮舞和南狮舞两大类型,无论是狮子的造型还是舞法都各不相同 。
广州的醒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狮舞 。南狮舞的出现,其起源众说纷纭 。有人说始于明朝初年,人们仿造文殊菩萨坐骑狮子的形象,在习俗的节日中舞动它,以告四方生灵,不要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以祈求百姓家宅平安 。另一种说法认为“醒狮”活动起源于明朝末年,最初狮舞是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 。无论那种说法正确,到了清朝中叶,在两广地区已经广泛流行以吉庆为主的狮舞活动可是真的了,当时广州三元里和泮塘的“狮子”最具有特色,据说过去广州的狮舞亦多出于这两个地方 。
其实,粤虽为蛮地,但也有“蛮王宴汉使于百花楼,楼前设舞象”(刘恂《岭表录异》)之举 。这样说来,用兽或造型鸟兽来舞蹈以助喜庆,也是古已有之 。广东民间的动物舞种类繁多,如番禺、澄海的鳌鱼舞,佛山的龙舞和麒麟舞,新会的沙龙舞,粤西的熊鹰舞和貔貅舞等等 。而狮舞是动物舞中最普遍的一种,加上狮与佛教有缘,其吉祥驱邪含义早为人们所接受 。总之,广州狮舞的出现较迟于中原,应在佛教传到广州之后 。
广州醒狮的造型有自己的演变过程 。距今100年左右,即清朝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兴建在广州浮丘丹井旁边(现在中山七路)的闻名中外的陈氏书院(广州人俗称“陈家祠”)的甍饰上,就有一头瓦檐狮子(广州话) 。这头狮子目圆口大,高额隆鼻,獠牙外露,眉骨外撑,鬣毛罩面,身披鳞状毛块,四肢粗壮有力,体态生动,乍看凶猛,细审慈祥 。最令人注目的是这头狮子头顶上只有一个肉瘤,而无角 。不管有关研究者怎样考究,舞狮老师傅的态度却很坚定,认为初期广州醒狮的样子就是这样的 。
现在广州的醒狮,头上是有个角的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造型,名为“狮子”,实质是不象狮子,不象犀牛,不象麒麟,不象虎豹的四不象 。对于这独角狮子,民间有多种传说,大都反映了人们希望驱邪护法、能保平安的灵狮具有更神通广大的威力这个愿望 。其实,粤俗好斗,舞狮在民间广泛地开展,终于形成了许多门派,为了巩固自己的会馆,弘扬自己的声誉,于是就产生占地盘、振声威的争斗 。这争斗除了在各方面进行外,直接的狮头撞狮头的打斗冲突就时有发生,所以,正如舞狮的老师傅所说:“要在狮头上安一个角,初时还是用铁造的呢!”这样,一种铁角、青鼻、獠牙、牙刷须(短髯)的打斗型狮子便出现了,广州人称这种狮子为“张飞狮”,又叫“武狮” 。后来,这个角便成了南方醒狮的一种特有装饰物 。
南方狮的形状,很明显是经过匠人几百年来根据民间喜爱的形象,不断地改造和创新的 。狮头的造型,主要采取虚实结合的手法 。所谓“实”,就是以狮形为基础:眼大、鼻大、口大,并以鬣毛为饰 。所谓“虚”,就是以民间喜爱的历史上的人与物之形象为基础,或者根据传说中的神物形象,如龙、凤凰、麒麟等;或者根据历史人物的形象,如张飞、关公、刘备等等;或者根据各地民间石狮的传统模样 。总之,目前狮头造型相对固定的形象,是经过千百次演变和不断地夸张、美化的结果 。醒狮,渐渐成为富有民族艺术特色且寓有吉祥意义的民间工艺品 。
广州的醍狮,其形象还有小异,一般都是以狮头的图案设计而有所分别 。比如额头、脸面、面颊(腮)、舌头、胡须等的着色和图案不同,分别有关刀纹、螺旋纹、如意纹(采用佛教的纹饰)等等,因而也分别称为刘备狮(也叫做彩狮、文狮)、关公狮和张飞狮(此两者属武狮) 。此外,还有金狮、虎斑狮,或者以产地为名的鹤(山)装狮、(香)港装狮等等,其名称之多,举不胜举 。
醒狮的千种舞姿,百样神态
狮头的名称不同,其舞法也不相同 。舞狮艺术通过活动的醒狮,赋予它一定的性格 。文狮一般七彩调和,色泽艳丽,皇帝式的红心黄边的绒球簇拥头锐(称额头锐,是额头正中一块圆形的饰物,最初用镜做成,后来用电镀铁片做的),显得庄重高贵 。其舞步也要求稳健,动作略慢,显出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 。而那些用色稍沉,或重黑或重红,金圈白睛,铁角前伸,头锐裸露,青鼻短髯的武狮,却显得凶猛好斗,仿佛要威震百邪 。其舞步矫健有力,灵活多变,举头威风凛凛,回首咄咄逼人,即使静止,也显得怒目圆睁不可一世 。
广州的醒狮,真可以说是百样神态,千种舞姿 。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雷之声的大鼓、厚锣、响钹,随着乐声起伏,把狮子从酣睡到奋起的神态举止和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声威、其场面、其气氛都令人心情振奋 。
舞狮造型套路很多,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无不神似 。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哀则闭睛稳步,乐则跃而跨步 。这就是南狮重“意”的舞法 。它讲究桥马,善于抽象传神 。就步法来说,有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和内外转身摆脚等等,而所有的步法,常常溶汇在一个“舞”字之中 。采青是狮舞活动中最精彩的高潮,它几乎可以体现舞狮的所有步法 。另外,在民间舞狮,舞狮艺人既按传统的舞法又创造了许多新颖的舞姿,比如:高台莲花舞、花篮青舞、步步高舞、桥底咬青舞、狮子出洞舞、高台群狮舞、狮子跃龙门舞、双狮扑青舞等等,其花样的繁多,不能一一尽列 。
新狮的开光点睛仪式
凡新狮初舞,按照古老的传统行规,要进行一个庄重的仪式,叫做“开光点睛” 。这仪式的举行是很严肃的 。开始,要焚香,洒酒,并且敬请一位既德高望重又上有双亲下要子孙齐全的人,执行点睛 。
此人在向天地敬酒(洒酒)之后,向东南方向肃敬三鞠躬礼 。这时,鞭炮齐鸣,鼓乐四起,大头佛开始舞跳在新狮周围,用碌柚叶(或黄皮叶,民间认为这些叶,可以“怯除邪气”)为新狮打扫全身 。
据说,这是给予新狮“吉祥之气、播福之力”,也是给予新狮“生命之源” 。然后,再把这些叶插在新狮角旁,并用丝带为新狮角装饰一番,这叫做“簪花挂红” 。簪花挂红之后,鸣鼓杀鸡,滴鸡血于钵中,并举而示天 。点睛的人手执新笔,神态严肃,步履庄重,行至狮子头前 。此时,全场鸦雀无声,一派严肃的气氛达到极点 。只见那人躬身狮前,眼定、手定,在狮子的右眼上点上一笔,再在左眼上点上一笔,然后把执笔的手扬起 。立时,全场欢腾,鼓声雷鸣,铜锣大响 。瞬间,新狮在地上蠕动,蓦然腾起,在欢腾喜庆中,舞动它那美妙的身姿 。
狮头的扎作和描绘过程
醒狮能够牵动千百万人的心,首先要归功于匠人 。做狮头的艺人先按传统的形状,绑扎一个竹朗(竹架模),把狮头模样规定下来,然后用纱绸糊上,这就是狮头的白胚 。这个胚是做得很牢固的,别看它是竹扎绸糊,但是一个重百多斤的人站上去,也不能损坏它丝毫 。
之后,开始着色和描绘图案,这工序是很讲究的 。一般说来,色彩方面注意突出强烈的对比,追求颜色艳丽,夺目抢眼,多以黑白、红绿、金银等颜色相配 。在图案方面,一般以唐草纹样为基础,点线并用,以强烈的色点与偏重的底色块相对比,使图案既有变化又协调地统一在一个整体上 。
狮头图案的设计,体现了东方特有的民间风格,并且还通过各种纹样,含有宗教寓意,为人们带来吉祥纳福之感 。跟着,便是安装上各种饰物,如头锐、绒球、毛饰、钉饰等等 。这些饰物都是有其独特意义的,比如额头锐和它周围的绒球或毛饰,象征着佛光普照,天下太平 。整个狮头,是一件独具特色的,综合了绑扎、糊工、着色、图案、装饰等工艺的大型艺术品 。
人们把它舞动起来,便成为百兽之王,可以“辟邪纳福”的既威猛又神奇的狮子了 。
广州醒狮的兴起及其造型的演变
中国的狮舞,分北狮舞和南狮舞两大类型,无论是狮子的造型还是舞法都各不相同 。
广州的醒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狮舞 。南狮舞的出现,其起源众说纷纭 。有人说始于明朝初年,人们仿造文殊菩萨坐骑狮子的形象,在习俗的节日中舞动它,以告四方生灵,不要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以祈求百姓家宅平安 。另一种说法认为“醒狮”活动起源于明朝末年,最初狮舞是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 。无论那种说法正确,到了清朝中叶,在两广地区已经广泛流行以吉庆为主的狮舞活动可是真的了,当时广州三元里和泮塘的“狮子”最具有特色,据说过去广州的狮舞亦多出于这两个地方 。
其实,粤虽为蛮地,但也有“蛮王宴汉使于百花楼,楼前设舞象”(刘恂《岭表录异》)之举 。这样说来,用兽或造型鸟兽来舞蹈以助喜庆,也是古已有之 。广东民间的动物舞种类繁多,如番禺、澄海的鳌鱼舞,佛山的龙舞和麒麟舞,新会的沙龙舞,粤西的熊鹰舞和貔貅舞等等 。而狮舞是动物舞中最普遍的一种,加上狮与佛教有缘,其吉祥驱邪含义早为人们所接受 。总之,广州狮舞的出现较迟于中原,应在佛教传到广州之后 。
广州醒狮的造型有自己的演变过程 。距今100年左右,即清朝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兴建在广州浮丘丹井旁边(现在中山七路)的闻名中外的陈氏书院(广州人俗称“陈家祠”)的甍饰上,就有一头瓦檐狮子(广州话) 。这头狮子目圆口大,高额隆鼻,獠牙外露,眉骨外撑,鬣毛罩面,身披鳞状毛块,四肢粗壮有力,体态生动,乍看凶猛,细审慈祥 。最令人注目的是这头狮子头顶上只有一个肉瘤,而无角 。不管有关研究者怎样考究,舞狮老师傅的态度却很坚定,认为初期广州醒狮的样子就是这样的 。
现在广州的醒狮,头上是有个角的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造型,名为“狮子”,实质是不象狮子,不象犀牛,不象麒麟,不象虎豹的四不象 。对于这独角狮子,民间有多种传说,大都反映了人们希望驱邪护法、能保平安的灵狮具有更神通广大的威力这个愿望 。其实,粤俗好斗,舞狮在民间广泛地开展,终于形成了许多门派,为了巩固自己的会馆,弘扬自己的声誉,于是就产生占地盘、振声威的争斗 。这争斗除了在各方面进行外,直接的狮头撞狮头的打斗冲突就时有发生,所以,正如舞狮的老师傅所说:“要在狮头上安一个角,初时还是用铁造的呢!”这样,一种铁角、青鼻、獠牙、牙刷须(短髯)的打斗型狮子便出现了,广州人称这种狮子为“张飞狮”,又叫“武狮” 。后来,这个角便成了南方醒狮的一种特有装饰物 。
南方狮的形状,很明显是经过匠人几百年来根据民间喜爱的形象,不断地改造和创新的 。狮头的造型,主要采取虚实结合的手法 。所谓“实”,就是以狮形为基础:眼大、鼻大、口大,并以鬣毛为饰 。所谓“虚”,就是以民间喜爱的历史上的人与物之形象为基础,或者根据传说中的神物形象,如龙、凤凰、麒麟等;或者根据历史人物的形象,如张飞、关公、刘备等等;或者根据各地民间石狮的传统模样 。总之,目前狮头造型相对固定的形象,是经过千百次演变和不断地夸张、美化的结果 。醒狮,渐渐成为富有民族艺术特色且寓有吉祥意义的民间工艺品 。
广州的醍狮,其形象还有小异,一般都是以狮头的图案设计而有所分别 。比如额头、脸面、面颊(腮)、舌头、胡须等的着色和图案不同,分别有关刀纹、螺旋纹、如意纹(采用佛教的纹饰)等等,因而也分别称为刘备狮(也叫做彩狮、文狮)、关公狮和张飞狮(此两者属武狮) 。此外,还有金狮、虎斑狮,或者以产地为名的鹤(山)装狮、(香)港装狮等等,其名称之多,举不胜举 。
醒狮的千种舞姿,百样神态
狮头的名称不同,其舞法也不相同 。舞狮艺术通过活动的醒狮,赋予它一定的性格 。文狮一般七彩调和,色泽艳丽,皇帝式的红心黄边的绒球簇拥头锐(称额头锐,是额头正中一块圆形的饰物,最初用镜做成,后来用电镀铁片做的),显得庄重高贵 。其舞步也要求稳健,动作略慢,显出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 。而那些用色稍沉,或重黑或重红,金圈白睛,铁角前伸,头锐裸露,青鼻短髯的武狮,却显得凶猛好斗,仿佛要威震百邪 。其舞步矫健有力,灵活多变,举头威风凛凛,回首咄咄逼人,即使静止,也显得怒目圆睁不可一世 。
广州的醒狮,真可以说是百样神态,千种舞姿 。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雷之声的大鼓、厚锣、响钹,随着乐声起伏,把狮子从酣睡到奋起的神态举止和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声威、其场面、其气氛都令人心情振奋 。
舞狮造型套路很多,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无不神似 。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哀则闭睛稳步,乐则跃而跨步 。这就是南狮重“意”的舞法 。它讲究桥马,善于抽象传神 。就步法来说,有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和内外转身摆脚等等,而所有的步法,常常溶汇在一个“舞”字之中 。采青是狮舞活动中最精彩的高潮,它几乎可以体现舞狮的所有步法 。另外,在民间舞狮,舞狮艺人既按传统的舞法又创造了许多新颖的舞姿,比如:高台莲花舞、花篮青舞、步步高舞、桥底咬青舞、狮子出洞舞、高台群狮舞、狮子跃龙门舞、双狮扑青舞等等,其花样的繁多,不能一一尽列 。
新狮的开光点睛仪式
凡新狮初舞,按照古老的传统行规,要进行一个庄重的仪式,叫做“开光点睛” 。这仪式的举行是很严肃的 。开始,要焚香,洒酒,并且敬请一位既德高望重又上有双亲下要子孙齐全的人,执行点睛 。
此人在向天地敬酒(洒酒)之后,向东南方向肃敬三鞠躬礼 。这时,鞭炮齐鸣,鼓乐四起,大头佛开始舞跳在新狮周围,用碌柚叶(或黄皮叶,民间认为这些叶,可以“怯除邪气”)为新狮打扫全身 。
据说,这是给予新狮“吉祥之气、播福之力”,也是给予新狮“生命之源” 。然后,再把这些叶插在新狮角旁,并用丝带为新狮角装饰一番,这叫做“簪花挂红” 。簪花挂红之后,鸣鼓杀鸡,滴鸡血于钵中,并举而示天 。点睛的人手执新笔,神态严肃,步履庄重,行至狮子头前 。此时,全场鸦雀无声,一派严肃的气氛达到极点 。只见那人躬身狮前,眼定、手定,在狮子的右眼上点上一笔,再在左眼上点上一笔,然后把执笔的手扬起 。立时,全场欢腾,鼓声雷鸣,铜锣大响 。瞬间,新狮在地上蠕动,蓦然腾起,在欢腾喜庆中,舞动它那美妙的身姿 。
狮头的扎作和描绘过程
醒狮能够牵动千百万人的心,首先要归功于匠人 。做狮头的艺人先按传统的形状,绑扎一个竹朗(竹架模),把狮头模样规定下来,然后用纱绸糊上,这就是狮头的白胚 。这个胚是做得很牢固的,别看它是竹扎绸糊,但是一个重百多斤的人站上去,也不能损坏它丝毫 。
之后,开始着色和描绘图案,这工序是很讲究的 。一般说来,色彩方面注意突出强烈的对比,追求颜色艳丽,夺目抢眼,多以黑白、红绿、金银等颜色相配 。在图案方面,一般以唐草纹样为基础,点线并用,以强烈的色点与偏重的底色块相对比,使图案既有变化又协调地统一在一个整体上 。
狮头图案的设计,体现了东方特有的民间风格,并且还通过各种纹样,含有宗教寓意,为人们带来吉祥纳福之感 。跟着,便是安装上各种饰物,如头锐、绒球、毛饰、钉饰等等 。这些饰物都是有其独特意义的,比如额头锐和它周围的绒球或毛饰,象征着佛光普照,天下太平 。整个狮头,是一件独具特色的,综合了绑扎、糊工、着色、图案、装饰等工艺的大型艺术品 。
【广东醒狮报平安】人们把它舞动起来,便成为百兽之王,可以“辟邪纳福”的既威猛又神奇的狮子了 。
- 广东民风民俗-许愿树与许愿锁
- 广东汉乐
- 广东东莞人的鸭蛋民俗
- 广东省佛山市的禁忌习俗
- 广东中山民风民俗
- 奉祀床头乸习俗
- 本文转自:生活日报6月1日|国际制博会|卡奥斯推进“云行齐鲁 工赋山东”,筑牢数字底座
- 微博发布Q1财报:广告营收同比增长10% 月活跃用户达5.82亿
- 本文转自:中国电子报6月1日|卡奥斯:从全力以“复”到全力以“赋”
- 广东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