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丧葬


畲族的丧葬

文章插图
畲(shē)族的丧葬,根据史书记载,闽、浙、赣等地畲民早期盛行火葬 。据《闽峤輶(yóu)录》和《永春县志》记载:闽东、闽南的畲民“人死刳(kū,从中间破开再挖空)木纳尸……乃焚木拾骨浮葬之” 。浙江《龙游县志》说:畲民“葬者亦须停棺于野数年,然后举火烧化,贮以瓶而埋之” 。
江西《贵溪县志》也说:畲民“遭亲丧,舁棺至山麓火化之,拾其骨,请于主人求隙地葬,不起坟” 。畲族的这种火葬习俗,既与古代频繁迁徙历史有密切联系,也与浓厚的崇拜祖先鬼魂观念有关 。但随着他们迁居历史的结束,火葬习俗也随之消失 。此时又受到汉族丧葬文化的影响,他们便“改其焚尸浮葬之习”,普遍实行纳尸于棺起坟土葬的习俗 。
丧葬各地畲民都非常重视 。但由于贫富差别,因此,丧葬仪礼就有简繁之异 。简单的,人死后,孝子到河边烧些纸钱,“买水”回来,洗净尸体,更衣入棺,请人“开路灯”,意谓请死者魂归祠堂,然后行柩山上挖穴埋葬 。
有的人死后,陈尸在家二三天,俗称“摊尸”,等待死者是否还能起死转生,过后在山坡挖穴,称“土塘”,将棺柩推进去,洞口封以石块,葬礼就告结束 。这种简约的葬礼,多属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 。而富有人家,往往尸体入棺后将柩停放家中,守丧二三年,方行举葬 。
不仅丧事大操大办,而且还有数不清的繁文缛节 。但就畲族丧葬的一般仪式而言,大致有人死报丧、净尸入殓、出殡落葬和超度亡灵等 。
畲族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 。
畲(shē)人的丧葬习俗,从传统与史料来看,早期的葬习为悬棺葬和火葬 。在畲族中广为流传的《盘瓠(hù)王歌》中就载有畲人祖先盘瓠“半年是清闲,日日擎弓去射箭”,“石壁岩前山羊打,被羊抵落石壁前”乃“跌落石壁前,身尸挂在树尾上,老鸦来叫引路线”,“一阵龙风来发起,吹断树尾搁不牢,大大小小跑地拜,句句哭公是不该”的传说 。因“高岩石壁崎又岖”所以无法取得祖先尸身,只好“任得树梢安祖坟”,后世畲人为怀念先祖于是便悬棺而葬了 。三国时,吴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有“人悬棺”的记载 。“人”即历史上的“南蛮”,它是畲族等南方民族的先人 。由此可见,畲人悬棺而葬的习俗由来已久 。
火葬大多见于明代的一些文献上 。《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有广东畲民,“有病殁;则焚其室庐而徙居焉” 。(宁国市畲族地区)在人死后要“捡金”(即把人体的遗骨开棺捡起,装入一瓷瓶和坛中,封好瓶口然后再埋起来),此习概由此而来 。火葬,同畲族频繁的迁移,强烈的怀祖心理有关 。因为他们每迁一地,都希望与祖先同行,那么火葬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了,因为人体火化之后,骨灰体积很小,便于携带 。定居以后,受汉族葬俗的影响,火葬习俗逐渐抛弃转而流行土葬 。不过,其中的过程和细节跟汉人土葬有所不同,体现了这一民族的自身特色 。丧葬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四步:人死报丧,净尸入殓,超度亡灵,出柩落葬 。在这些过程中又有诸多细节:如正好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至正月初一期间逢丧,则应不惊动任何人,在家停丧数日,以免冲淡节日的喜庆之气 。报丧时,报丧者应臂缠白布条,一路上行人、车辆均应为其让路 。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出柩时须由孝子扶棺,在路上如遇有沟坎,孝子要“背棺”(即托棺:孝子先弯腰站在沟里或坎下,让灵柩擦背而过) 。就整个丧事过程而言,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歌代泣” 。以悲歌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
畲族现行土葬,历史上曾实行过火葬 。清代卞宝弟《闽峤车酋轩录》记载闽东霞浦畲民葬制与之相类 。明清时期畲民迁徙频繁,以火葬焚尸取其骨殖便于搬迁时携带 。初从福建迁入浙江处州府的畲民在村中设“亡人台”,叠柴禾焚尸,将骨灰分装7个陶罐,称为"三魂七魄",并秘密分葬7处,认为人死焚尸以求来世长得漂亮 。今丽水地区(原处州府)畲村尚存“亡人台”遗址 。随着定居时间的延长以及与汉人杂处,遂采用当地汉人流行的土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