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 。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
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这天,台湾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猪、羊、鸡、鸭、鱼之类禽畜海鲜,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 。而从这天起,“过年”也就开始了 。
除夕之前,台湾同胞也都要进行全面大扫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纷纷备办年货,忙得不亦乐乎 。
到了除夕这天每家每户往往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尔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 。从这时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之声此伏彼起,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
除夕之夜,岛内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 。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 。
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 。此外,还有一种咸味萝卜年糕,食用时需经火烤热后再用紫菜包起来吃 。它除了具有解荤腥、调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来年"好彩头"之祝愿(台湾地区称萝卜为菜头,与"彩头"谐音) 。
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的给法也颇具特色: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颈项上的 。
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便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请安、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而惬意 。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 。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
初三这天,被台湾同胞视为不吉利之日 。人们多不出门,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闹中取静的休息良机 。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热闹一场 。
从大年初五日开始,许多人便开业的开业,上班的上班了 。
初九这天,相传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户户都需备下最好的美酒佳肴并烧香祭拜、演戏诵经,为这位“天公”祝寿 。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最后的一天 。
此后,接踵而来的“元宵节”,乃是整个春节的最后一幕 。这天,每个家庭都要按传统习惯吃汤圆、赏花灯 。在圆月之下,各式彩灯竞放光明,并有舞狮子、耍龙灯、迎“鼓仔”等活动,丰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 。特别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孩子们,纷纷手提花灯、口诵歌谣地过街串巷,如同鱼游海底,为热闹纷呈的元宵之夜更锦上添花!
【台湾春节习俗】台湾民间的春节,起源于祖国大陆,尤其是讲闽南话的台湾人,过年方式与闽南地区更为相近 。
台湾人过年活动从农历12月16日的"尾牙"开始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别是生意人,为祈求新年发财,辄以牲体、金纸祭祀,并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赏员工,此叫“食尾牙” 。“食尾牙”时,将要解聘的员工,雇主以鸡头相向,表示明年请另谋高就 。因此,台湾有谚语:"吃尾牙面忧忧,吃头牙抚嘴须" 。意为尾牙餐事关工作去留 。
- 台湾灯会
- 台湾的七夕风俗
- 陕西凤翔县传统节日习俗
- 中秋节习俗:“竖”中秋盼“月破”
- 蒙古族祭尚西习俗
- 土家餐桌上的习俗
- 蒙古族崇青习俗
- 侗族生育习俗
- 古埃及文化中的丧葬习俗
- 埃及闻风节—世界最古老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