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 。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 。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 。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
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据说这蒙古语的意思是指水井 。莫非那时候每条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库),供居住的军民饮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来自沙漠与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很重视水源的 。
当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摩肩接踵的社交场所,在井边与左邻右舍谈天说地、嘘寒问暖,恰恰可以弥补四合院的封闭性所带来的不足—既保护了每个家庭的隐秘空间,又为邻里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
胡同与四合院的完美组合 。体现出元大都统治者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聪明之处 。胡同横平竖直,四合院错落有致,怎么看都像是军事化管理的结果 。有了胡同的分割与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军营 。难怪汪曾祺要赞叹:“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方位感强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遗传,他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游牧时,一般都要根据日出日落来辨认方向,才不至于迷路 。
【老北京的胡同文化】 北京人是讲究走路的 。因为老北京城无论大街小巷,多是横平竖直,所以北京人走路无法取巧,无论选择什么都是拐硬弯儿,比较比较也还是一样长短 。即使是这样,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选择的 。走大街,干净倒是干净,就是乱,搅和得你不得安生 。穿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愿意见的人或事儿,多绕一下也就“躲过去”了 。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总喜欢用城市名称来命名—比如“南京路”、“广州路”什么的 。北京的“扁担胡同”有11条,“井儿胡同”有10条 。既然人们开门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胡同、酱坊胡同、醋章胡同和荼儿胡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金、银、铜、铁、锡这五种金属,于是就又有了金丝胡同、银丝胡同、铜铁厂胡同、铁门胡同和锡拉胡同 。走在这类名字的胡同国,人觉得塌实 。
老北京的胡同之最
最宽的胡同 最宽处32.18米
东起府右街,西止西单北大街 。元、明两代是安富坊和小时雍坊的分界处 。明代因灵济宫在此称灵济宫 。又称宣城伯后墙街,因街南系宣城伯卫颖宅园的后墙得名 。清代称灵清宫 。民国改称灵境胡同 。后沿用至今 。胡同西端南侧有清洵贝勒府旧址 。
最窄的胡同
较早说崇文门东珠市口北的高筱胡同南口最窄,仅65厘米 。我踏勘天桥西永安路北边的小喇叭胡同,发现北口向西拐弯处仅58厘米,大胖子过这个胡同口还得侧着身走 。最近又有人关地踏勘,发现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虽然东口宽八十厘米,可胡同中间最窄处却只有四十四厘米,是胡同两侧居民住宅院前的台阶伸出占了地方,在这个地方俩人相遇,得有一人退进居民院的门洞里,另一个人才能过去,要不然谁也甭想通行 。
拐弯最多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多是直来直去,但您万一走进北新桥附近的九道湾胡同准要迷路,小小的胡同一分为五却拐了十九道弯,不迷路才怪 。西城区也有一条九道湾胡同,不过现已改名为百代胡同了,前门外的九弯胡同仍在,实际上要拐十三个弯 。
最古老的胡同
最古老的街巷胡同在现今宣武区长椿街国华商场后身的三庙街一带 。这里辽代叫檀州街,比金代的广安门大街还要早呢,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 。在宣武区象这样的元朝以前的街巷胡同还有几条,如现今广安门内大街上的北线阁街、南线阁街、宣外的下斜街东边的老墙根街等 。据清朝光绪年间的《天咫偶闻》所记,线阁是辽代旧名燕角的传讹,或俗讹为烟阁 。老墙根据三十年代张江裁在《燕京访古录》一书中记载:宣武门外老墙根有一段半截的废城,长一丈八尺,高九尺,城砖坚固,基石如新 。有一块白石长四尺八寸,宽二尺,平嵌在上面 。上刻隶书“通天”二大横字,左边刻“辽开泰元年”五字,右边刻“北门”二字,都是隶书 。在它的残破的城砖上,又有一铁方砖平嵌在砖上,方一尺二寸,厚七寸,上镌“龙翔凤舞”四个大隶字,它的上面横镌“大辽开泰殿陛”六个小隶字 。这个地方想是辽时内城的东北隅 。由此看来,这些地方都是元朝建大都城以前就有的了 。
北京城还有一条形成于元朝的斜街,不过现今已不叫斜街了,斜街是它在明朝时的称呼,现叫鼓楼西大街 。
最长的胡同
北京最长的胡同要数东西交民巷了,它与长安街平行,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在明清的地图上称为“东西江米巷” 。全长6.5公里,再稍短的是前门东、西打磨厂街和东、西绒线胡同了 。
最短的胡同
北京最短的胡同在琉璃厂东街东口的东南,原来叫“一尺大街”,不过十来米长,东西走向,听一位老人讲胡同里原有几家门店,路北是刻字店,路南的店铺已记不清为何了,虽叫一尺大街,其实是条胡同,现已划入杨梅竹斜街,成了小街的西段 。最近有人又发现,就在这儿附近,有一条更短的胡同,叫贯通巷,只有20多米长,可算是北最短的胡同 。
北京人是讲究走路的 。因为老北京城无论大街小巷,多是横平竖直,所以北京人走路无法取巧,无论选择什么都是拐硬弯儿,比较比较也还是一样长短 。即使是这样,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选择的 。走大街,干净倒是干净,就是乱,搅和得你不得安生 。穿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愿意见的人或事儿,多绕一下也就“躲过去”了 。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总喜欢用城市名称来命名—比如“南京路”、“广州路”什么的 。北京的“扁担胡同”有11条,“井儿胡同”有10条 。既然人们开门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胡同、酱坊胡同、醋章胡同和荼儿胡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金、银、铜、铁、锡这五种金属,于是就又有了金丝胡同、银丝胡同、铜铁厂胡同、铁门胡同和锡拉胡同 。走在这类名字的胡同国,人觉得塌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