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音乐—萨满乐器


赫哲族音乐—萨满乐器

文章插图
作为原始宗教祭祀仪式主要法器的萨满乐器,是赫哲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赫哲族的萨满鼓造型奇异,是萨满的象征和祭祀仪式的标志性乐器 。萨满乐器形制的渔猎文化特色和乐器配置的多源化结构,构成了赫哲族萨满乐器的基本文化特征 。
萨满乐器形制的渔猎文化特色明清以来,黑龙江流域、松花江、乌苏里江口一直是赫哲族的繁衍、生息之地 。直到20世纪70年代,渔猎经济仍为赫哲族的主要生产方式 。赫哲族萨满乐器的渔猎文化特征,在于其萨满祭祀仪式的标志性乐器——萨满鼓的形制特点上 。直至近世,依山临水的松花江下游同江市街津口一带的赫哲人仍以捕鱼为生 。鱼皮和桦皮集中体现了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特色,赫哲人的许多生活用品、劳动工具都与鱼和桦树密切相关 。历史上,赫哲人穿鱼皮衣裤,曾有“鱼皮鞑子”之称 。渔猎文化特色体现在萨满鼓的制作材料上,我们采集到的赫哲族萨满鼓,仍有部分保留了鱼皮蒙制的原始特征 。采用鱼皮为鼓面材料来鞔鼓的工艺,在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诸族萨满鼓的制作中绝无仅有 。除了体现在萨满鼓制作的材料上外,庞大的鼓身,奇特的造型也体现出原始萨满鼓的基本特征 。米哈伊·霍帕尔先生1993年在俄罗斯阿穆尔河(我国称黑龙江)哈巴罗夫斯克近郊达埃杰村拍摄的那乃人女萨满林加·别尔杰依,至今依然使用鼓身庞大的萨满鼓 。20世纪30年代凌纯声考察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似乎没有抵达中俄的边界地段,即松花江“下游”的尽头——街津口一带 。他所见到和记录的那种椭圆形的萨满鼓,只是我们田野考察所见萨满鼓中的一种 。
赫哲族萨满鼓的形制特点,在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诸族的萨满鼓中十分突出 。因而,带有浓郁渔猎文化特色的萨满鼓是赫哲族萨满的象征和举行萨满祭祀仪式的标志性乐器 。
【赫哲族音乐—萨满乐器】萨满乐器配置的多源化结构赫哲族萨满乐器在祭祀仪式中的运用,是以温特(单面鼓)为核心并配之以哈少(腰铃)的,亦即“鼓与腰铃并用为主”是赫哲族萨满乐器配置的基本结构形式 。在赫哲人那里,托力(铜镜)和空果科托(铜铃)尚未形成独立运用的萨满乐器,它们是附属于萨满神服或其它法具上的器物,随萨满舞蹈时的晃动而产生其音响效果 。在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诸族的萨满乐器中,只有在科尔沁蒙古族的那里,是将若干托力穿连在一条皮带上并围系在萨满腰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于腰铃作用的萨满乐器;只有在满族那里,是将若干铜铃串联在绳索上并拴结在一根木杆上端而形成了一种萨满乐器 。考察和结果表明:赫哲族萨满乐器的配置,除了凸显赫哲族萨满文化特点的温特外,还引入了其他民族萨满祭祀仪式中流行的乐器 。譬如满族萨满的腰铃,汉族的铜铃和铜镜等 。赫哲族萨满使用的空果科托,是东北汉族地区广泛流行一种扁圆形的“王字”虎纹铃 。赫哲族萨满使用的托力,也是典型的汉镜 。历史学可以印证:赫哲族“以17世纪初的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至黑龙江下游的大约22个氏族构成,是个多源多流的民族 。它与鄂伦春、乌的改、涅吉达尔、奇楞、奥罗奇、呼尔哈、汉、满等民族,部落、氏族有亲缘、血缘关系 。换言之,不同通古斯氏族部落在不同时期,以不同途径,逐渐汇集三江流域,与当地通古斯人融合,渐而形成赫哲族 。”民族成分的多源化,必然对赫哲族萨满祭祀仪式的形成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