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况
【哈尼族服饰—古朴奇特】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125.4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
特色文化
每年的农历冬月十五日,居住在新平县卡多山区的哈尼族,都要欢度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节—老人节 。早上,小伙子上山挖松树,妇女们忙着准备节目的佳肴 。太阳偏西,圣自(专门过节的地方)已栽满了棵棵青松,全寨的老人们都汇聚在青松下 。青年男女捧着热气腾腾的米酒、茶水,中年男女端着香气袭人的糯米饭、鸡蛋等食物,敬给坐在青松下的老人 。小伙子弹小三弦,姑娘们唱起动听的歌,老人们也在欢声鼎沸中跳起舞 。最后,主持人请老人们轮流讲述一年来子女对他们的抚养情况,人们听完每位老人的叙述后,对尊老爱老的给予赞誉,对那些对老人不敬不孝的晚辈,给予批评 。古老的节日显示着哈尼人尊老的美德 。
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
服饰聚焦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的西部 。哈尼族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
儿童:六七岁以前的婴儿和儿童的衣服基本没有性别的区分,以护体为本,唯起自织小布帽具有民族特色和信仰意识 。小布帽均以青蓝色相间的六片直式土布片缝制而成,帽顶上系有猪牙、海贝、虎(豹)爪、穿山甲鳞壳等物和一枚野生植物果,一旦离家出门,临时外加一支红泡刺和一瓣大蒜,以辟邪 。
成年男子:上穿青色或蓝色有领对襟短衣或无领左衽短衣,袖长及腕而窄,用别致的布钮和发光的银币、银币作扣,衣服下摆的左右端,或背部正中处,都留有“V”形剪口,使后翼整块部分如同檐子,翻翅而起,下穿裤服肥大的扭裆青色长裤,裤带缝成一长形布袋,布袋呈鸭嘴状,用红绿丝线锁边,裤带后面系着一串银链系着的银币 。节日、喜庆期间,青年男子在青色或蓝色短衣之下配上一件白内衣,在袖口、领口和边摆处均匀地露出一道白边 。
妇女着无领右襟上衣,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胸前和裤脚皆镶彩色花边 。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银饰,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 。墨江、元江、江城一带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褶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 。妇女一般喜欢带耳环和耳坠,不少地区还带银制项圈和大手镯 。妇女是否已经结婚在服饰上有明显的区别,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
鞋:哈尼族人喜欢穿木头鞋 。
- 榕江侗族服饰
- 瑶族女子服饰
- 瑶族男子服饰
- 侗族服饰
- 哈尼族的支系阿克人
- 将消失的原始社会族群—辛巴族
- “世界歌剧中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斯里兰卡宗教圣殿—佛牙寺
- 哈尼族礼仪禁忌
- 白象之神—傣族的象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