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紫金花朝戏

已有百年历史的花朝戏,由一种被称为“神朝”的祭祀活动演化发展而来 。花朝戏的基本结构属于曲牌体,是用紫金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间小戏剧种 。
花朝戏唱腔曲牌有100多种,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间小调构成 。唱词以七言四句一阙居多,全部由演员用本嗓演唱 。演唱特点是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唱念结合、灵活自由 。道白口语化,常将快板穿插其中 。花朝戏的角色分生、旦、丑3个行当,表演动作以扇花、手帕花、砻勾脚、穿心手为特色 。
【河源紫金花朝戏】传统的伴奏乐器有唢呐、胡笛、二弦、椰胡、木鱼、高边锣、单打等 。花朝戏的传统剧目有80多个,大都反映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反抗压迫、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花朝戏题材取自民间,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感、疾苦和追求,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
常见的舞台人物有村夫、农妇、财主等人物,花朝戏老戏班中有“官高不过七品”的说法,就是主要舞台人物的概括 。
曾有万人争看的盛况
上世纪初,花朝戏的出现深受闭塞乡村民众的喜爱,从而催生了一批流动演出的戏班子 。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花朝戏最兴旺时,有戏班19个、艺人100多个 。
封建势力认为花朝戏有伤风化,屡屡禁演,加上战乱和灾荒,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大部分花朝戏班解体,艺人或逃难异乡或弃艺归农,花朝戏濒临湮没境地 。
新中国成立后,花朝戏重新恢复演出 。1958年,随着专业表演团体—紫金县花朝戏剧团的建立,一批新文艺工作者进入剧团工作,花朝戏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数以百计的创作、改编、移植新剧目,源源不断被搬上舞台,花朝戏的演出遍布紫金周遍10余个县市 。
1962年,在惠东县多祝镇露天广场出现万人争看花朝戏的盛况 。紫金县花朝戏剧团的创作剧目《苏丹》创造了连演百场的纪录 。
经过几代艺人的努力,花朝戏已成为日臻成熟的地方小戏剧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