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民俗风情

【绥宁民俗风情】四.八姑娘节 农历的四月初八日,是苗族杨姓的“姑娘节” 。相传宋代杨家将的后代杨文广兵陷柳州城被抓 。其妹杨金花每天给哥哥送饭,但每次送去的饭菜都被狱卒吃掉 。有一次杨金花问杨文广说:“哥哥,你还有没有力气?”杨文广说:“力气还是有,就是吃不饱饭 。”杨金花说:“好,我一定设法让你饱餐一顿,到时你从里面打烂牢门杀出,我从外面杀进来救援,冲出困境 。”杨金花到山上尝尽树叶草根,最后发现黑饭树叶子汁是黑色的,色泽芳香 。于是便取其叶汁,拌合糯米蒸煮,制了一斗的黑饭,在四月初八日送去 。守卒见是墨黑的一团东西,不敢争食,全部送给了杨文广 。杨文广吃了这一斗米的黑饭后,浑身有了力量,打烂牢门从里面杀了出来,和杨金花里应外合冲出困境,杨金花却在冲杀中壮烈牺牲,为了纪念杨金花解救杨文广,把四月八日定为姑娘节 。姑娘节必吃黑饭 。这天姓杨的要把出了嫁的姑娘接到家里来吃黑饭过节 。不能回来的姑娘要拿肉、黑饭送去给她过节 。目前已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逗春牛 每年正月,苗乡有逗春牛风俗 。逗春牛由各种人物来逗 。由两个人拱载着牛头牛尾的道具有前面开路,后面跟着顶牛鞭的牧童、要饭的乞丐小丑、肩犁扛锄的农民、担粪桶的农妇、提篮采桑的村姑、手拿算盘的商人、拄拐棍的阔老 。逗牛队每到一处,尽情舞蹈,互相插科打诨 。特别是其中的乞丐小丑满脸墨黑,滑稽非常,专找姑娘嫂子开玩笑,往她们脸上抹黑,弄得她们非常难堪 。姑娘嫂子是不能发脾气的,只能避而远之,防止被逗 。
喝万花茶 当你来到苗寨侗乡的时候,好客的主人端上一杯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万花茶 。它是用冬瓜、柚皮加蜂蜜精制而成,但只有待阁闺中的姑娘们,才有资格制作 。每年的秋冬之际,便是姑娘们显示精湛手艺的大好时机 。她们先将冬瓜、柚子皮去皮漂干,切成条块,在条块上精雕细刻,雕刻出象征吉祥和幸福的各种花案图形,比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花草鱼鸟之类 。然后,再把这些条块浇上蜂蜜晾干,装进糖罐或坛子里备用 。泡茶时,先在杯里放几块冬瓜干,然后冲泡开水便成 。细细品尝起来,又脆又甜,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
舞龙灯 正月舞龙灯是中国传统的风俗 。绥宁的龙灯有很多种,如草龙、布龙、板凳龙等 。在这里仅介绍一下绥宁的布龙 。龙头是用竹蔑和皮纸扎成的 。龙头双眼圆瞪,上生红角,下飘黄须 。龙身由一节节画上龙鳞的蔑筒连接而成 。每五节用一根长竹竿撑起,供舞龙灯的人抓举 。舞龙时,龙身蔑筒内插上点燃的蜡烛,远远望去,灯火通亮,宛如一条游龙翻滚 。龙灯有长龙(也称提龙)、短龙之分 。长龙,龙身由二十四节组成,长达十余丈 。短龙有七至九节 。龙头、龙身互不连接 。每年腊月,村里都要成立龙灯会,由众会首出面募捐集资,作为舞龙灯(包括唱龙灯戏)的费用 。龙灯扎好了,第一次出灯叫“迎春” 。这天晚上,龙灯必须游遍全村,家家户户摆上香案,恭候老龙登门贺年,以示迎春接福,图个大吉大利 。迎春后,即开始舞龙灯走村串寨,所到之处必须“接龙” 。首先,由龙灯会的会首向对方村里下通知,告知龙灯今晚来贵村贺年 。接到通知的村子,便在夜晚时分,在村口摆好香案供品等候 。龙灯来了,舞龙头的人将龙头摇向香案边,听接龙人致欢迎词,领受鞭炮香火 。然后双方说吉利话,致祝辞 。这时,龙灯会的司礼笑逐颜开地拱手向主家恭贺新年,祝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主家即笑着双手递上红包封 。这叫“打包封”(预先将钱放在红纸里包好) 。司礼收了包封后,龙灯便绕桌三圈,以示保佑村子里吉祥平安 。于是“接龙”仪式结束后,开始贺新屋 。村子里建了新屋的人家,都把龙灯接进堂屋盘旋一番,然后打个包封,求龙神保佑合家平安,万事如意 。贺完新屋,舞龙开始了 。在锣鼓鞭炮声中,龙头龙身龙尾,上翻下摆,翩翩起舞,绕成各种灯明烛亮的形状:有“开四门”式,意为四通八达,财源广进 。有“首尾相顾”式,意为年头年尾万事如意 。此时,灯游龙卷,令人目不暇接 。锣鼓声,唢呐声,喝彩声,鞭炮声响成一片,热闹非凡 。舞龙结束 。开始演唱龙灯戏或唱龙灯歌,一直闹腾到凌晨 。舞龙灯有许多禁忌,从农历正月初一出灯到元宵节后送灯,这期间,必须坚持每晚出灯,即使是下雨天不能外出,也要在屋子里唱一会龙灯歌,以免冷落了龙神 。舞龙灯途中经过村子时,龙头龙身内的蜡烛不能熄灭熄灯,认为是很不吉利的,将给对方带来灾难 。若两个村子的龙灯在途中相遇,龙头必须摆平以示礼节,否则,便会引起纷争 。舞龙灯的习俗,给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色彩,展示了太平盛世的欢乐景象 。
木叶传情不用媒 “高山木叶笑微微,十八满哥你会吹?你若吹得木叶叫,木叶传情不用媒” 。这是流行于绥宁苗乡的一道情歌,它生动地表现了苗族青年男女以山歌联姻的有趣情景 。每年三春时节,苗乡有上山踩青之俗 。如:“隔河望见妹穿青,人无言语水无声 。打个石头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 。又如女的唱:“妹唱山歌接哥音,满哥你是聪明人,心里有话方好讲,纸糊灯笼心里明” 。当对歌进入高潮、快分手时,男女则用山歌请女方表态 。如:“郎上界来妹进冲,二人相好路不同 。有心打个‘相思裱’,无心打个‘两头空’” 。“相思裱”与“两头空”是用丝茅草或芒冬草叶结成的草裱 。双方有回家的途中,女方则按自己的心愿结下草裱丢在路旁,向男方作出同意与否的表示 。如果是“相思裱”,说明女方同意这门亲事,从此进入恋爱阶段,终身大事基本定局 。如果是“两头空”,说明女方不同意 。
般瓠崇拜(狗图腾) 绥宁苗族人崇拜瓠(神犬) 。给小孩取名常带“狗”字 。给幼儿戴“狗头帽” 。每餐吃饭时先给狗舀碗饭吃 。春节吃早饭时,常占“狗卜”,即舀一碗饭倒在地上,饭上面放一块猪肉,如果狗先吃肉则这一年肉价好,可多喂猪;如果狗先吃饭,则这一年米价好,要把田种好 。绥宁的苗巫师、苗药师及苗拳师一般都禁吃狗肉 。县内的黄桑坪苗族乡有一支苗族人,外人称之为“狗头苗”,他们每年十月初二过“狗王节”(亦叫“十月节”) 。节日这天凌晨,全家人穿上节日的盛装,将早餐摆在堂屋的桌上,另置一小碗饭菜于桌下的地上,家里的男主人倒披着蓑衣,尤其是全家人爬在地上学狗叫,并吃完地上的饭菜,全家才能共进早餐 。他们用这种仪式纪念祖先般瓠,代代相传 。这些习俗至今留存 。
踏牛令 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自渡东海成仙以后,游历天下名山大川,并查访民情 。有一天,他下凡来到了关峡,化作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体察当地民风,并一路向北行走 。没想到他坐骑的马性子有点烈,不甘长途跋涉的辛苦,把缰绳给弄断了 。吕洞宾心生一计,想利用借绳一事考验当地老百姓的人心 。于是他一路赶着白马,从关峡走到武阳 。沿途中,吕洞宾几次找人借根套马的绳子,都被拒绝 。吕洞宾很生气,认为这里的老百姓太刁蛮,也不近人情,连根绳子也不舍得借 。但他又不好动怒,一直往前走,走到李熙镇陈家寨村时,看到一位老农正在犁田,便又去借马绳 。老农二话没说,把套在自家牛上的套绳解下来,送给了他 。吕洞宾为老农的行为所感动,当即说了一句话“看来这个地方的老百姓还是至善至淳的 。从此之后,你们这一带老百姓犁田都不用綯牛绳!”他又命令土地、山神,凡是当地的牛犁田都不要上绳套,并教了老农几句“踏牛令”的咒语,然后翩然而去 。
从此以后,方圆二十里内的农民犁田时,耕田不用绳,农民念着“踏牛令”,牛就按指令犁田 。更为神奇的是,超过吕洞宾圈定范围外的农田,“踏牛令”就不起作用了,牛犁田仍要用绳套牵着走 。
雕蜜饯 湘黔边境,经常发生苗民反抗朝廷或聚众起事,历代朝廷都对其进行了严酷的镇压 。由于这一带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历来为军事争夺的要地 。在历次官兵与苗民的交战中,苗民利用铁器制成细小锋利的箭头,暗藏在身,躲在树林中射击抵抗官兵 。没有战事时,女人们就用这种细小的利器将本地四处皆有的各类瓜果,特别是冬瓜和尚未生出果肉的柚子,切成薄片,以树木花草、飞禽走兽、各类常用器物为模型,依样雕刻,再将雕有图案的瓜果通过碱化、蒸煮、去异味,用白糖或蜂蜜浸渍、晒干后,存放于干燥、密封的器皿中,以便长期保存,用来作为男人出征前祈祷神灵保佑的供品 。供完后便大家分而食之,以增加灵气,求得神灵保佑能大胜而归 。雕刻蜜饯用的细小锋利铁制利器,战时成为抵御官兵的秘密武器,平时便成了巧妇雕刻蜜饯的工具,而雕成的蜜饯因是用暗藏在身的铁制细小锋利秘密箭头雕制而成,因此用其雕制成的食品当时被称作“蜜箭” 。每次朝廷出兵与苗民作战,都被这种利器打得落荒而逃,一谈到与苗民作战,官兵们都时常被吓得战战兢兢,最后朝廷不得不承认“蛮夷只能绥抚,不可侵扰 。”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解放初期的剿匪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湘黔边界才逐渐趋于稳定,人民的生活也逐步得到改善 。同时苗民雕啄的“蜜箭”由于味好形美,深受群众的喜爱,雕刻工艺被一代一代地流传和加以改进 。它的用途也被逐步扩大,无论红白喜事、求神拜佛,必拿“蜜箭”作贡品 。宾客到家,主人家在奉上一道可口的香茶时,茶盘中少不了“蜜箭”,宾客走时,还要赠送几包,以示客气 。雕刻“蜜箭”需耐心细致,心灵手巧,所以“蜜箭”也成为当地年青人谈情说爱的定情之物 。当姑娘、小伙到了谈情说爱的年龄时,小伙会按风俗请媒人到姑娘家说媒 。如果是姑娘相中的人来说媒,姑娘必定会拿出自己亲手雕制的“蜜箭”给媒人品尝 。如果媒人吃不到“蜜箭”,那肯定会没戏了,媒人便会知趣地离开 。“蜜箭”成为当地寻常百姓的普通食物后,“蜜箭”才被改称为“蜜饯” 。
近千年来,从特殊环境中产生的蜜饯不仅得到广为流传,而且蜜饯的造型各异、花样繁多、美观大方,各种雕刻品搭配装盘,可构成“动植物齐乐幸福多”、“福禄寿喜”、“金玉满堂”、“龙凤呈祥”、“喜上眉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鱼)”、“鸟语花香”、“鱼跃水欢”等图案,艺术欣赏价值很高,食用清甜可口,爽心悦目,瓜果味纯香,是群众馈赠嘉宾的上乘食品 。
“炎炎夏日清凉院,老妇俏姑雕蜜饯 。绣花刀刃果身游,花鸟鱼虫灵活现 。女儿欲嫁如心愿,蜜饯晒干藏玉罐 。明春花轿上门来,待客茶端亲友面 。”
民间剪纸 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 。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 。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这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
打油茶 其主要原料是"阴米" 。阴米都预先备制,制法是:将糯米拌油或粗糠后蒸熟、阴干,再用碓臼舂成扁状,去掉粗糠 。打油茶时先将阴米拌河沙炒或油炸成米花备用 。接着把配料花生、黄豆、芝麻等炒熟 。配料没有定规,时鲜瓜菜、猪肝、虾米都可以放,还可以放些葱花、姜丝等作料 。原料准备就绪后就煮茶水 。放一把米在锅里炒到焦黄,再添上本地土制的上好茶叶炒拌几下加水煮沸,滤出渣子 。把茶水倒进盛着米花等原料的碗里便是油茶 。春节期间的油茶还要加两块手指宽的油煎糍粑 。北部地区喜欢在油茶中放红薯 。
油茶可称侗族的第二主食 。过去,人们不仅早餐吃油茶,每顿饭前都要吃油茶 。油茶是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 。特别是妇女往来,常聚于一起打油茶 。吃油茶只兴用一只筷子 。客人吃了油茶不还筷子,表示还要再吃;还了筷子,则表示多谢主人,不用再添了 。
婚嫁风俗 “哭嫁”是苗族独特婚俗内容之一 。整套婚俗主要有提亲、认亲、填庚、定期、过礼、喜期、拦门、发亲、拗礼、拦马车、拜堂及回门等十几道程序,哭嫁即在“喜期”这套程序中 。哭嫁须在新娘离开娘家前半月或1月开始唱“哭嫁歌” 。哭嫁歌内容很多,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弟妹、哭祖先与骂媒人等,多为诉说新娘自身遭遇与不平 。哭时有新娘独自一人哭的,有姊妹兄嫂父母与亲友一同陪哭的;有新娘独在闺房哭的;由众人围着火塘陪哭的 。有捶胸顿足号啕大哭的;也有独自低吟浅唱哭的等 。因新娘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内容与形式也各异 。“哭嫁歌”歌词大都已成定时的五、七言长短句,并有简单的曲牌 。结婚典礼的头一天,新娘要沐浴全身,行“开脸”的女子成年礼,已表示闺女期结束 。同时,还须请来未婚女子9人,加新娘共10人,入夜及围坐拉歌、对歌,多以对唱、联唱、猜猜调等形式盘古论今,欢娱达旦、热烈祥和,是谓“陪十姊妹” 。待次日,新娘梳洗完毕,即由哥嫂等背出闺房,于自家堂屋中的斗上踩脚印后,换上男方家绣花鞋,持“露水伞”,与鼓乐声中由新娘家来人迎去 。在婆家“拜堂”后“回门”,整个婚礼遂告结束 。
拦门酒 这种礼节经过若干年的演化已成为苗家人待客的一种礼仪风俗 。这种风俗起始于何年,只因苗家人在封建社会受岐视很深,官办的史志书上没有记载 。不过苗家的老人们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已经有好多年了 。拦门酒,表达着苗家人的心诚,像酒一样浓烈,像山泉一样清纯 。对于拦门酒,客人们喝得越多,苗家人心里越是高兴,这是看得起苗家人,敬重苗家人 。
拦门酒,通常有两种酒:一种是包谷酒,苗家人用自己种的包谷自己酿造 。包谷酒浓烈甘醇,喝后脸庞通红发烧,会立马产生一种顶天立地、豪气十足的男子汉剽悍气魄;另一种酒是糯米酒,苗家人叫甜酒 。这种酒由妇人专事酿制,用高寒山区云雾中生长的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圆颗糯米为原料,用百年老瓦缸密封 。此酒汁浓、清凉、甘甜、味香、口感可人,男女老幼皆宜 。苗家人长年备有此酒,用来招待心目中尊贵的客人和极为亲密的好友故交 。特别是盛夏炎天六月,从深山里汲来清凉的泉水勾兑此酒,可以清凉解暑,最大功能则是滋阴补肾 。两种酒,可由客人随意挑选 。但大都是男人们喝包谷酒,显示男人本色 。女人们则小口吮吸着糯米酒,展示着东方女性的温柔 。
“最尊敬的客人,你们不怕旅途辛苦,来到我们这个贫穷的地方,山路虽然狭窄陡险,总有你落脚的梯坎,泥泞虽然脏滑,青石板路平稳而又闪光 。你们的到来,给冷落的苗寨增添了无限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