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每个产品经理都该去这家安全套企业进修三年

贝壳|每个产品经理都该去这家安全套企业进修三年

文章图片

贝壳|每个产品经理都该去这家安全套企业进修三年

文章图片

贝壳|每个产品经理都该去这家安全套企业进修三年

文章图片

贝壳|每个产品经理都该去这家安全套企业进修三年

文章图片

贝壳|每个产品经理都该去这家安全套企业进修三年

文章图片

贝壳|每个产品经理都该去这家安全套企业进修三年

文章图片

贝壳|每个产品经理都该去这家安全套企业进修三年

文章图片

贝壳|每个产品经理都该去这家安全套企业进修三年

文章图片

贝壳|每个产品经理都该去这家安全套企业进修三年

文章图片

贝壳|每个产品经理都该去这家安全套企业进修三年

文章图片

贝壳|每个产品经理都该去这家安全套企业进修三年

文章图片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啊 , 买电子产品的时候 , 哪方面总会给你一种不买不行的冲动?
是性能、手感、系统?
但凭鲫鱼这么些年的印象 , 在众多因素中 , 有一个你不愿承认 , 却又能让大部分人心甘情愿猛掏腰包的王者:\" 超薄 \" 。
如今是个万物皆可超薄的时代 , 从超薄充电宝到 OLED 电视、从超薄本到超薄冰箱 , 以此为卖点的产品随处可见 。
伯爵的超薄腕表 , 人类工业结晶 , 价格自然也贵出天际 ▼

按说薄是很多厂商毕生追求的目标 , 自然可以给我们带来精致感和未来感 , 毕竟 , 谁也不愿意天天在兜里揣着台大哥大吧 。
但自从 “ 超薄 ” 这个词出现之后 , 事情就有些不受控制了 。
一是成本问题 , 为了超薄外观 , 你往往要多承受几倍的价格 。

当然还有取舍问题 , 比如在 14 年 , 手机厂商们就掀起过盲目追求超薄的怪圈 , 为了追求最薄手机的称号 , 金立就发布了一款 ELIFE S5.1 , 做到了世界最薄 , 还拿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

但是吧 , 鲫鱼发现 , 市面上的超薄产品越多 , 我就越无法定义超薄这个词 。
因为甭管下至 2mm 的手表、5mm 的手机 , 还是上至 600mm 的冰箱 , 人人都在宣称自己是超薄 。
话说 , 究竟多少厘米、多少毫米才算超薄?超薄这个词又是怎么横空出世 , 让大家纷纷卷起来的呢?
直到我刷到了这个微博:

老罗提出的这个观点解答了我的疑惑:这个为人类走向超薄做出贡献的先驱者 , 不是别人 , 而是冈本 , 一家安全套企业 。
那么 , 有没有一种可能 , 超薄的概念压根不是出自电子产品 , 而是靠这家生产安全套的公司植入你内心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想想 , 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视 , 即便超薄再重要 , 优先级也得排在屏幕、处理器后面吧?但是对于安全套行业来说 , 只要能保障安全 , 还能有什么比薄更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