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 苏轼苏辙苏洵三者关系


苏洵 苏轼苏辙苏洵三者关系

文章插图
在四川眉山这个名气不大的小城,却有一个人气挺旺的景点,门口挂着一个牌匾“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没错!这就是苏家三父子的老家 。1056年,47岁的苏洵就是从这里出发,带着19岁的苏轼,17岁的苏辙,踏上了进京的征程 。而后的事可用“轰动京师”来形容,两儿同时榜上有名,苏家三父子成了京城最耀眼的明星 。
【苏洵 苏轼苏辙苏洵三者关系】
但颇为耐人寻味的是,作为父亲苏洵自己早年却落第,儿子双双成名后,宋仁宗曾亲自劝他再参考,他拒绝了 。有人说他拒绝是因为自己已有名气和官职,没必要再考;也有人认为他是生怕自己考不中,在两儿子面前丢人 。不过苏洵自己写诗为文的水平到底如何?我们倒是可以一窥究竟的 。
1059年父子三人二次进京,出发时每人写下了一首同名诗,诗名《初发嘉州》,而这一次苏轼兄弟俩都输给了老爹,令人不得不感慨:姜还是老的辣 。让我们先来读一读都老爹苏洵的作品:
《初发嘉州》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 。
乌牛山下水如箭 。忽失峨眉枕席间 。
苏洵写的是一首七言绝句,写得是灵动而又大气 。因为这一次两个儿子都有功名在身,所以他们是打算长期定居京城的 。开篇“家托舟航千里速”指的是这次带上了全部家眷,这一艘帆船上载着的就是他的家 。“千里速”说明此时他的心情是不错的,有点儿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思,与后一句的“水如箭”遥相呼应,都是形容舟行得快 。
颇有意思是最后一句,因为舟快所以峨眉群山似一晃而过,枕席小睡的功夫它就像忽然不见了似的,诗人用了一个夸张的比喻,可谓十分巧妙了 。纵观这首小诗,明快俊朗,颇有气势,令人眼前一亮 。我们再来看看苏轼的诗:
《初发嘉州》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
这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之一,与其后来的经典放在一起,自然是没法比的 。苏轼写的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主要写的是自己舟中见到的一路美景,既有鼓阗阗的声音入诗,又有平川细水的美景,再加上了禅客垂钓,可谓美不胜收 。纵观全诗,无论是粘对还是韵律,都是十分工整的 。但在对水的咏叹中,过于繁复,相对于苏洵的作品少了一丝灵动 。
而弟弟苏辙则显然是受到了哥哥的影响,同样写的是一首五言古诗,洋洋洒洒写了170个,也是写的一路美景,现截取部分大家来看一看:
《初发嘉州》(节选)
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 。
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 。
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 。
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 。
在这首诗中苏辙由船上写到岸边,再由岸边写到水中,而后回忆经过的每一次风景 。诗中之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写景的层次不够鲜明,对仗上也不及哥哥工整,总体来说和老爹苏洵的诗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
事实上,这一次的出行,父子三人一路拼诗写诗,一共写下了百余首诗篇,编成了一部《南行集》 。据说因为三人当时又名动京师,路上每有所作必被传至京城,文人墨客纷纷吟诵,成一时美谈 。
苏洵若是再考进士是否能中,我们不得而知,但能培养出这样的两个儿子,苏老泉或许早就不屑所谓功名了 。毕竟天下才子那么多,但能与两儿子一起博奕饮酒,对诗唱和,这样的美事不是每个进士都能经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