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聊聊消费主义:100块的耳机怎么就配不上你了?( 三 )


对自我的认同也是一样 。
我知道我配 , 既不需要通过消费向别人或自己证明 , 也不需要刻意花高价来强调 。 态度上的不卑不亢和行为上的消费是没有关系的 。
但是我们现在都太向外了 , 很需要向外证明自己内心的东西 , 所以会被话语牵着走 。
说到底 , 配不配是自我认知问题 , 是我和物的关系;值不值是价格认知问题 , 是物和钱的关系;花不花是消费决策问题 , 是我和钱的关系 。
钱是钱 , 物是物 , 我是我 。 这三个问题原本彼此独立 , 并且是完全私人的 。
而消费主义所做的 , 就是简化中间的逻辑 , 将自我认同完完全全建立在消费行为上 , 给私人消费上公共价值 , 然后让你无脑接受这一切游戏规则 。
这就是消费主义的障眼法 。
在开头的时候我问 , 以你现在的收入和年龄 , 你觉得用多少钱的耳机才配得上自己?
但其实 ,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
月入十万就必须用一万以上的耳机?用了一万块以上的耳机就能证明我高端大气上档次?
这个对标本身就是被驯化后的认知 , 是商家告诉你的观念 , 是消费主义的游戏规则 。
——将东西赋予额外的身份价值 , 让你觉得拥有了这个东西你就是xx的人了 , 或者因为你是xx的人 , 所以你要拥有这个东西 。
类似的话术就比如“像您这种成功人士只有宝马才配得上您的气质 。 ”“对生活有追求的人都会用戴森 。 ”而这背后传递的逻辑是相同的:你要用所消费的物 , 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
或者说 , 物不物的都不重要 , 重要的是你花了多少钱 。
我=物=钱 , 一条以消费为终点的逻辑链就这样生成了 。
三、买得贵=我很贵?——Airpods 和社会认同
“可是用贵的东西就是感觉良好啊 , 我觉得自己就该用贵的 。 ”
贵=好 , 这个理由看似正当 , 但仔细推敲 , 也是站不住脚的 。
因为这里的“好”其实并不是指1200的耳机在功能上、性能上比300的耳机好出4倍 , 而是“拥有这个时髦的、所有人都知道它的价格、很多人买不起的、看上去高端的东西 , 让我感觉良好 。 ”
说白了 , 还是脱离了“物”本身 , 在上情绪价值 。
在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里有这样一幕:戚薇扮演的女职员和她的上级女领导一起去买内衣 , 看到女领导买的是200块钱3件的平价内裤 , 她露出了“瞧不上”的表情 , 并且上前拦住领导说:
“x姐 , 我知道一个法国牌子的内衣特别好 , 就是有点贵 , 一千多一条 , 但是女人嘛 , 还是要对自己好一点 。 下次我让我男朋友给你代购几条 。 ”
500块的内衣真的比100块的内衣舒服5倍么?未必 。
但是带来的“自我感觉良好”绝对是翻了好几倍 。
这种来自于消费的良好感觉 , 其本质就是在追求一种源于外界的自我认可 。
自我认可从何而来?两条路 。
一条路 , 来自于内在自知 , 即我知道自己哪里好 , 有多好 , 我觉得自己很棒;
另一条路 , 来自于外界反馈 , 即别人告诉我哪儿好 , 社会认可我了 , 我也就认可自己了 。
而想要有内在的自我认可其实是比较难的 , 而且很慢 。
因为你需要进行持续的自我观察 , 发现自己的好;需要有经历 , 思考 , 有成功过的经验 , 能够通过遭遇得到认可;需要有见识 , 包括见人和阅读 , 从而拓宽自己对于“好”的标准 。
这三条都不容易 , 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做积累 。
但是相比之下 , 想要得到外界反馈就容易得多了 , 因为有一条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花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