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自古贵师出有名 。
就是说 , 无论做什么事 , 最好能有个由头 。由头越大 , 助力越多 , 阻力越少 。
陈胜、吴广起义 , 一句“王侯将相 , 宁有种乎” , 一呼百应;刘备多年颠沛流离 , 终成帝业 , 靠的是“复兴汉室”大旗不倒;就连朱棣起兵夺侄子皇位也得打着“清君侧”的旗号 。
而那些公开声称为钱为权抢地盘而挑起战火的 , 从开始就low了 , 结局自然与流寇无异 。
同理 , 如果想反对什么事 , 最好也能搞个大帽子 , 弄个大盾牌 , 一扣一挡 , 效果杠杠滴 。
在最爱君看来 , 晚清帝国中枢 , “祖宗之法”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
1898年 , 维新派推行新政 , 遇到所谓顽固派的种种阻挠 。“祖宗之法不可变”成了康梁难以翻越的大山 。此时的太后、老佛爷慈禧正在颐和园静静地看着这帮后生“瞎折腾” 。
要不是30多年前摆平“祖宗之法” , 哪有慈禧今日?
▲慈禧太后 , 叱咤晚清政坛近五十年的女人
“半吊子”遗嘱古代中国是一个“男人当家”的社会 。走出家门在政坛搞搞震的女性少之又少 , 登上权力巅峰的 , 更是凤毛麟角 。影响比较大的就两个:
一个是唐朝的武则天 , 另一个就是清朝的慈禧 。
1852年 , 年方十八的慈禧入宫 , 4年后(1856年)生下了咸丰帝的长子 , 也是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 。
慈禧本就受咸丰帝宠爱 , 因工于书法 , 常常为咸丰帝代笔批阅奏折 , 并在咸丰帝的准许下评议朝政 。现在又有了皇子 , 母以子贵 , 慈禧在后宫的地位可以与皇后慈安比肩了 。
▲咸丰皇帝 , 刚接帝位就遇到太平天国运动 , 尔后又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9月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烧到北京 , 仓皇中咸丰帝“木兰秋狩” , 带着懿贵妃慈禧母子二人、皇后慈安 , 还有一干亲王大臣跑到承德 。
一年后的8月 , 暑气刚退 , 咸丰帝就在避暑山庄撒手人寰了 , 留下一个被内乱和外敌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帝国 , 以及年仅6岁的继承人 。
怎样才能让年幼的皇子顺利继位 , 并在皇位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帝国的运转呢?咸丰帝煞费苦心 。临终前 , 他做了几件事 , 大概把后事交代好了 。
第一件事 , 托孤 。“著派肃顺、端华、景寿、载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 尽心辅弼 , 赞襄一切政务 。”这个安排在咸丰看来是吸取了祖宗教训的 。
想当年 , 顺治帝6岁继位时 , 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两个人辅政 , 结果两人争权;康熙帝9岁登基时 , 辅政大臣变成了四个 , 结果还是斗 , 直到康熙把鳌拜给斗倒了才算完 。
这次 , 咸丰一口气整了八个 , 史称“顾命八大臣” 。
然而 , 如果大臣们势力太强 , 架空了皇帝怎么办?
所以第二件事 , 授印 。咸丰规定 , 皇帝的谕旨由顾命八大臣拟定 , 但要生效 , 须盖“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 。皇后慈安保有“御赏”印 , 皇子载淳则保有“同道堂”印 。
这样 , 帝后和顾命八大臣之间就可以制衡了 , 既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 也不会有大臣争权 , 专擅朝政了 。
可惜咸丰帝人美心美 , 想得更美 。
历史上 , 权力平衡又平稳的时期有多少?谁又不想大权独揽呢?
祖宗之法同治帝一登基 , 就尊生母慈禧为“圣母皇太后” , 尊慈安为“母后皇太后” 。现在所说的“慈禧”“慈安”就是这两位皇太后的尊号(徽号) 。
▲同治皇帝 , 然而他最初的年号并不是“同治” , 而是“祺祥”
按照咸丰帝的遗命 , 帝国最高的权力被分成了三份:顾命八大臣、小皇帝、皇太后慈安各享其一 。不过 , 因为小皇帝年龄小 , 所以小皇帝的那枚“同道堂”印 , 实际是由其母慈禧保管的 。
这是慈禧参预同治政局的资本 。然而 , 只有印章这个资本远远不够 。一座大山 , 横在了她的面前 。
咸丰帝虽然给身后的政局分了权 , 但这些权力该怎么协调 , 相互之间该怎么制衡 , 咸丰没说清楚 。为此 , 在咸丰死后第二天 , 两宫太后就跟八大臣争执起来 。
八大臣认为 , “谕旨由大臣拟定 , 太后不得更易 , 章奏亦不呈内览” 。意思就是 , 今上的谕旨由八大臣拟定 , 而谕旨的内容两宫太后不得更改 , 甚至大臣们的奏折 , 也不拿给两宫太后看 。
【清朝十二帝顺序 慈禧是谁的皇后】大家都知道 , 在一家公司里 , 出方案的是员工 , 但方案过不过 , 拍板的是领导;领导说不错 , 这方案过了 , 才签字盖章 。
若把这种情况放在同治初的政局里 , 身为员工的顾命八大臣 , 负责替小皇帝拟谕旨 , 通过皇帝的谕旨管理帝国的运行;
而两宫太后却不是领导 , 倒像是专职“签字”的:把八大臣的意见上升为国家意志就行了 , 至于为什么这样做 , 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影响 ,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等这些“国是相关” , 就不劳两宫太后操心了 。
或者说 , 在八大臣的眼里 , 两宫太后本就无权操心 。
要给一份自己一无所知的文件签字?多尴尬啊 。再者 , 一切都你们说了算 , 那先帝干嘛不把印章也给你们?这还制衡个毛线?
对此 , 慈禧、慈安两位新晋太后大为不满 。史载慈安“优于德” , 与慈禧相比低调不少 , 存在感也不高 , 但若论才智 , 恐怕慈安不在慈禧之下 。
在出奔承德时 , 慈安就与慈禧母子一起受了八大臣之首肃顺的气 。而今咸丰一死 , 最大的靠山倒了 , 只剩她们孤儿寡母三人 。
面对八大臣的咄咄逼人 , 慈安也感到不安 。两宫太后都很清楚此时自己想要什么 , 敌人是谁 , 应该团结谁 。所以 , 在这件事上 , 两宫太后抱团取暖 。
这次争执的结果 , 八大臣退了一步 , 但两宫太后也仅获得“阅览奏章”的权力 。数日后 , 御史董元醇上了个折子 , 把事情推向高潮 。
董御史在折子里说 , 现在是多事之秋 , 皇上年龄尚幼 , 多亏太后“宵旰思虑 , 斟酌尽善 , 此诚国家之福也” 。
虽然本朝此前没有“太后垂帘之仪” , 但审时度势 , 不得不做出这样“通权达变之举” 。
这折子就一个意思:什么都别管了 , 恭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然后 , 顾命八大臣炸了 。肃顺等人“勃然抗论 , 以为不可” 。八大臣以皇帝的名义拟谕旨批驳 , 说“我朝圣圣相承 , 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何敢更易祖宗旧制?”
又说先帝(咸丰)驾崩前曾特别嘱咐他们八个“尽心辅弼……何敢显违遗训?”
如最爱君前面所说 , 所有的谕旨由大臣拟定 , 但若要下发得两宫太后盖章才行 。两宫太后看到这样的谕旨 , 心里非常不爽 , 扣下不发 。于是 , 剧烈的争吵爆发了 。史载:
声震殿陛 , 天子惊怖 , 至于啼泣 , 遗溺后衣 。争吵声音太大 , 一边的小皇帝都被吓哭了 , 甚至还尿了裤子……
次日 , 八大臣“罢工” , 以示抗议 。慈禧也不示弱 , 坚持要临朝 。最后还是慈安“转弯” , 劝慈禧先忍忍 , 姑且将就 。随着两宫太后的妥协 , 谕旨下发 , 董御史谪发披甲奴 。
就这样 , 在“祖宗之法”“先帝遗命” , 还有“罢工”的压力下 , 关于“垂帘听政”的第一次交锋 , 两宫太后败下阵来 。
与其说她们败给了肃顺 , 不如说是败给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宗之法” 。正因为有这样的“祖宗之法” , 肃顺一伙才敢理直气壮 , 在两宫太后和小皇帝面前横行霸道 , “全无人臣之礼” 。
该怎样击破“祖宗之法”呢?
主角们慈禧冷静下来 。毕竟帝位刚刚更替 , 两宫太后此前都久居宫中 , 纵使慈禧曾帮咸丰批过折子 , 但与朝廷百官实无来往 。此时别说党羽了 , 就是大臣们穿着朝服站一排 , 两位女士能从中分辨叫出名字的都没几个 。
所以这时候顾命八大臣的“罢工”还是很受用的 , 毕竟这个帝国得运转呀 。在承德 , 他们不干活 , 谁来干呢?
问题的关键就是承德 。年幼的皇帝、两宫太后 , 以及先帝咸丰的梓宫到那时都还在承德 。而当初跟着咸丰帝跑到承德的亲王大臣 , 大多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的圈子 。
肃顺等人不喜欢的人 , 跟他们政见不和的人都被留在了帝都 。咸丰帝的临终嘱托 , 事实上是将留在北京的一干大臣排除在外的 。
对此“北京帮”自然心有不甘 。这些被留在北京 , 以嘴皮子面对英法联军枪炮的人 , 个个都很生猛 。
▲恭亲王奕? , 皇帝没做成 , 却做了议政王
恭亲王奕?[xīn] , 稍微看过一点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他 。横亘晚清政局的“洋务运动”便出自他手 。
想当年 , 作为道光帝第六子的奕? , 足智多谋 , 号称“鬼子六” , 各方面都比他的四哥奕詝[zhǔ]强太多 。
然而争储的时候 , 奕詝却在其师杜受田的指点下 , 巧施“藏拙示仁”“藏拙示孝”之计 , 成功获得道光帝的认可 , 继承帝业 , 是为咸丰帝 。
而奕?只得以恭亲王的身份参预朝政 。后来咸丰帝重用肃顺 , 也有打压奕?的考量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 奕?主和 , 肃顺主战 。后来打不过了 , 肃顺说 , 奕?既然你当初主和 , 那你现在就去跟洋人谈吧 。当咸丰帝“木兰秋狩”的时候 , 奕?被留在北京跟洋人交涉 。
除了奕? , 还有一个狠角色也被留下了:军机大臣文祥 。这人有多狠?仅举一例便知:刑、户、礼、兵、吏、工 , 六部的工作 , 他全做过 , 妥妥的全能选手 。
当英法联军兵锋逼近北京时 , 咸丰帝有意出奔承德 , 大多数亲王大臣都附和赞成 , 然而位列五个军机大臣之一的文祥却反对 , 说担心咸丰帝一走 , 人心涣散 。
好的 , 既然你文祥说不要走 , 那你留下吧 。所以文祥也被留下了 , 另外四个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跟着咸丰去了承德 , 成了顾命八大臣其中的四个 。
被坑的奕?和文祥惺惺相惜 , 在与英法联军交涉时 , 共同的工作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后面的事件中 , 王室背景的奕?和身为军机大臣的文祥 , 通力合作 。
当然 , 只是这样还不够 。有一位伟人不是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吗?巧的是 , 在京畿一代驻守的将领恰好是僧格林沁和胜保 。
僧格林沁的部队 ,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打残了 , 但这个人在军界影响力很大 。他与奕?的关系很好 。
胜保呢?虽然能力不咋样 , 但此时京畿一带数他兵强马壮 , 而且 , 慈禧少女时候曾跟胜保的姐姐学诗画 , 慈禧的弟弟跟胜保关系也相当好 。
更巧的是 , 这两个人都非常讨厌肃顺……
所以 , 肃顺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爱新觉罗·肃顺 , 大清宗室 , 镶蓝旗人 , 济尔哈朗的七世孙 。以“敢任事”闻名 , 主张“乱世务必用严刑峻法” 。
初次受到咸丰帝召见时 , 肃顺力请“严禁令 , 重法纪 , 锄奸宄[guǐ]” , 深受咸丰帝赏识 , 累次破格任用 。顾命八大臣中 , 数肃顺脑子最好使 。
而论政绩 , 肃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咸丰一朝的大部分ZC都有肃顺的参与 。即使后来肃顺在政变中被杀 , 仍是“人亡策存” , 就像先秦的商鞅那样 。
只不过 , 他的人缘 , 比商鞅还差 。
且不说他主导的ZC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 触了太多人的神经 , 仅与人相处这一点上 , 肃顺就让许多同僚心里直呼受不了 。史载:
(肃顺)心胸狭窄 , 作风霸道 , 刻人宽己 , 行事暴戾 , 廷臣衔之刺骨 。咸丰帝死后 , 奕?去承德哭祭 , 又应召去见两宫太后 。奕?邀八大臣之一的端华一同前往 , 肃顺则说:
老六 , 汝与两宫叔嫂耳 , 何必我辈陪哉!跋扈程度 , 可见一斑 。
历史告诉我们很多次了 , 太狂妄的人 , 往往没有好下场 。
密谋咸丰帝死后 , 奕?无视顾命八大臣的阻拦 , 奔赴承德“哭祭”咸丰帝 。史载:
伏地大恸 , 声彻殿陛 , 旁人无不下泪……(自咸丰帝死后)未闻有如此伤心者 。哭完了 , 奕?便受两宫太后召见 。八大臣虽有阻拦 , 但“究迫于公论 , 而西太后(慈禧)召见恭亲王之意亦甚决 , 太监数辈传旨出宫” 。
八大臣最终妥协下来 , 放奕?单独与两宫太后见面 。
叔嫂相见 , 一片欢喜 。
两宫太后尽诉在承德受到肃顺等人种种欺负:什么来的路上不给好东西吃啊 , 什么先帝驾崩后胆敢跟我们娘仨大吵大闹拍桌子 , 还把小皇帝吓哭吓尿了啊 。
奕?也说 , 北京、承德两地 , 因肃顺等人阻挠 , 时常消息断绝 。
这下叔嫂一合计 , 肃顺这帮人 , 必须除掉 。
可是 , 承德是肃顺的地盘 。奕?说 , 要动手“非还京不可” 。
对于回北京这事儿 , 不仅肃顺不愿意 , 两宫太后也有顾虑 , 毕竟洋人还在那 。奕?回答:
外国无异议 , 如有难 , 惟奴才是问 。这下两宫太后放心了 。待奕?一离开承德 , 便与八大臣商定回京日期 。
八大臣当然不愿回去啊 , 所以就今天一个理由、明天一个理由敷衍两宫太后 。后来 , 胜保带兵来到热河“护驾” , 京师廷臣、直隶总督等也纷纷请求皇帝早日回京 。
两宫太后又以按照祖制 , 要回北京举行新帝登基典礼并安葬先帝等为由 , 一面催促八大臣尽早定下回京日期 , 一面大赏八大臣 , 令其“大喜过望” 。返京之事这才再无异议 。
定乾坤1861年9月23日 , 同治帝、两宫太后、顾命八大臣 , 还有咸丰帝的梓宫 , 起驾回銮 。
慈禧的机会终于来了 。
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在送先帝梓宫上舆之后 , 便与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从小道星夜兼程 , 赶往北京 。
而肃顺等人则陪着咸丰帝的梓宫 , 从大路缓缓向北京行进 , 其间还遇到大雨 , 道路泥泞 , 诸人狼狈不堪 。论行程 , 肃顺比两宫太后她们慢了足足4天 。
9月29日 , 刚到北京 , 慈禧就在前来迎驾的朝臣面前涕泗横流地哭 , 把娘仨在承德受的委屈全吐了个遍 。
朝臣大多苦肃顺久矣 , 经太后这么一说 , 朝臣们心里不禁共鸣起来:肃顺面前 , 太后尚且如此啊 。
9月30日清晨 , 回京还不到一天的慈禧 , 联合早已准备妥当的奕? , 以小皇帝颁布的诏谕为据发动政变 , 直指顾命八大臣“矫诏擅权” , 当场将载垣、端华二人逮捕下狱 , 随后又命人前去捉拿尚在路上的肃顺等人 , 解送回京 。
抓肃顺的时候 , 肃顺睡得正香呢 。
10月1日 , 两宫太后大赏政变功臣 。命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尔后军机大臣文祥上奏 , 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
10月5日 , 改年号“祺祥”为“同治” 。
10月6日 , 命载垣、端华自尽 , 斩肃顺于市 , 其他顾命大臣皆革职 , 永不叙用 。
斩肃顺时 , 京城欢天喜地:
人士闻将杀肃顺 , 交口称快 。儿童欢呼曰:肃顺亦有今日乎!”或拾瓦砾泥土掷之 。顷之 , 面目遂模糊不可辨 。昔日飞扬跋扈的肃顺此时却仍骂不绝口 , 慨然赴死 。
半个多月前 , 肃顺还依仗“祖制”“遗命” , 与两宫太后争于殿堂 , 何其狂也 。但他始终没弄明白 , 只要方法得当 , 总有东西可以凌驾于“祖制”之上 。至于“遗命” , 死人安足恃?
就这样 , 辛酉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 , 达到目的后又迅速收场 。干净利落 , 稳 , 准 , 狠 。
自此 , 26岁的慈禧开始登上权力的巅峰 。
1881年 , 慈安太后暴死于宫中 , 两宫太后只剩慈禧一极 。
1884年 , 甲申易枢 , 议政王奕?被削夺权力 。
此后 , 在大清的权力中枢 , 再也无人能阻拦慈禧独掌权柄 。
以洋务派、保守派相互制衡 , 以帝党、后党相互制衡 , 以汉人用事 , 以满人制衡汉人 , 又什么“祖宗之法” , 什么“本朝先例”……在慈禧的手中 , 权力如玩具 , 没有人玩得比她高明 。
回到开头的场景 , 戊戌变法中的康梁之辈 , 如何是她的对手?
到了1908年 , 历三朝 , 左右朝政47年的慈禧 , 死了 。也许 , 这样一个狠角儿 , 只有老天能收了 。
再三年后 , 大清亡了 。
- 清朝爱新觉罗大族长代善结局如何 爱新觉罗代善是忠臣吗
- 最美排名前三名 十二星座谁长大了最美
- 为何平均寿命不超过40岁 古代帝王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 汉朝帝王表图片 汉朝帝王表
- 元朝开国皇帝是谁 元朝开国皇帝
- 明代宗朱祁钰的生平事迹 景泰帝朱祁钰是明君还是昏君
- 武安君战神白起变成大秦帝国政治舞台上的替罪羊 白起为什么被赐死
- 刘禅即皇帝位称为蜀汉后主 蜀汉开国之君刘备死后谁继位
- 汉武帝刘彻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 汉武帝和刘邦什么关系
- 荒唐皇帝陈叔宝到底多荒唐 陈叔宝是哪个朝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