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科举制废除始末 科举制废除于什么时候

1905年9月2日 。科举考试是在清朝的时候被废除的,具体的废除时间是公元1905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二年 。科举考试产生于隋朝,直到清朝被废除为止,它在历史上存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成为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

1905年科举制废除始末 科举制废除于什么时候

文章插图
科举制废除于什么时候
清廷终于在一九〇五年采取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毅然宣布废止科举 。年轻一代迷恋过去的大门从此关闭 。
备注: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
各朝科举科目都在不断变化 。元、明、清时期的科举也只设进士一科 。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 。
关于科举评价宋元以后,科举制度传到越南、日本、韩国、朝鲜,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将中国科举取士制度介绍到欧洲 。18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
【1905年科举制废除始末 科举制废除于什么时候】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孙中山先生曾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肯定,在《五权宪法》中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
科举制是如何走向衰落的?中国这上千年的科举制度,说到底是一个政府不干预的精英体制 。
中国古代从殷周之际开始,官学慢慢废除,学术逐渐下移,到了孔子时代,已经形成了一股自由讲学之风,这种风气一直蔓延到晚清 。中国的专制主义传统虽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古代有一个长时期的自由讲学传统,思想的产生、传播还是相对自由的,政府并没有过分干预 。
但是政府管什么?管理人才的选拔 。任何一个政府体制,不可能仅仅凭借皇帝及其亲信就可以管理成功,因此在早期,皇帝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 。
在中国历史上,察举制一直从春秋战国延续到魏晋时期,时间长达上千年,在这一体制中,许多优秀的人才涌现而出,但等到比较稳定的王朝形态形成之后,很多地方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势力,他们在背后操纵舆论,操纵了群众“举”的力量,察举制就此开始失真、变质,最终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整个选拔机制就失去了公正性,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伤害的不只是下层人士,还有国家政权 。政权找不到可用之才,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身的威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很多人都在寻求一种新的人才选拔机制 。
从南北朝到隋唐转型的过程中,科举制应运而生,但是在科举制形成之初,它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规制,这种情况一直到宋代才得以改善,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岳麓书院等大书院的出现 。
在书院当中,学子可以跟着坐堂的名师学习经典、准备考试 。这些名师可以提供优良的辅导,传授有深度的思想,而有思想的文章往往会在科举中获取好的成绩 。在这样的过程中,科举考试不断规范化,到了明清时期就规范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最终形成了八股体制 。
科举废除之争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或多或少都会遭到人们的非议,科举制也不例外 。自唐至晚清,共经历了四次大争论 。
第一次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礼部侍郎杨绾、尚书左丞贾至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提出,当时的考试制度不仅造成了社会道德水准下降,而且还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因此主张取消进士科和明经科,令地方察举孝廉,尚书只考试经义和对策 。
第二次是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王安石与苏轼之间关于科举考试的争论,王安石主张要修学校,变科举,减少虚华(如诗赋)、增加实用(如法律);苏轼则反对改革科举考试中的诗赋项目 。
第三次是朱元璋于明洪武三年(1370)开始恢复科举考试,后发现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后生没有实践能力,暂时放弃了科举,恢复了察举制度 。第四次是乾隆三年(1738),兵部侍郎舒赫德认为科举考试不合理,从八股文到考试内容都需要全面改革 。
可见,近代以前的历次科举改革争论,基本上发生在开国不久,但都是“人知其弊而守之不变者,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后”的结果 。
作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个典型代表,科举制度上承世官制度、察举制度,下启新式学堂 。自诞生之日起,各朝都不断地陷入了变革科举的争论之中;进入近代之后,由于西方船坚炮利所带来的冲击和心理压迫日渐强烈,科举尤其是八股之害,导致了中国这一悠久的人才选拔、官员铨选制度逐渐走向了异化 。
科举的内容,无法为晚清社会提供能够制造轮船枪炮的技术型人才,八股的形式,无法将清末传统的士人(童生、秀才、举人和进士)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式人才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焚书坑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