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法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 道德两难故事法是谁提出来的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困境 。他将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困境故事法,使用了一些困境推理故事,其中最典型的是“海因茨偷药”故事,包含道德价值冲突故事,让受试者听故事后评价故事中人物的行为,以评价受试者的道德发展水平 。
道德两难法的来源发展
在当代心理学领域,道德发展有两大流派,即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和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派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是柯尔伯格理论的源泉 。柯尔伯格可以被称为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者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与儿童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 。当孩子们10到11岁时,他们的道德思维经历了一个变化 。在此之前,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基于后果,然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基于目的 。科尔伯格继承和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理解的发展,并提出了“道德发展过程”理论 。
点评
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科尔伯格得出结论,0-9岁的儿童属于以往的习俗水平;9-15岁,大多属于习俗水平;16岁以后,有些人将来会发展习俗水平,但达到的人很少 。科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顺序从低阶段发展到高阶段,既不超过也不逆转 。在一定的发展过程中,个人主要使用一定阶段的推理,而其他时期的推理一起使用 。
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科尔伯格的许多实验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的理论与儿童道德判断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例如,只有少数成年人(甚至大学生)达到了5个阶段,而6个阶段更为罕见 。儿童道德判断中存在一些重归于好的情况 。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初,科尔伯格调整了自己的理论,增加了一些“转折期”,如阶段1和阶段2之间的转折期1/2、阶段2和阶段3之间的转折期2/3等 。但总的来说,他的基本阶段模型并没有改变 。
【道德两难法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 道德两难故事法是谁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