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孟浩然的情谊有多深 李白和孟浩然的关系和故事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二人彼此结识 , 固然不乏饮酒唱和题诗 , 共游的乐趣 。李白与孟浩然志趣相投 , 可以说的上是知音了 。孟浩然曾隐鹿门山 , 年四十余客游京师 , 终以“当路无人” , 还归故园 。

李白对孟浩然的情谊有多深 李白和孟浩然的关系和故事

文章插图
孟浩然有多好?李白对他的情谊有多深?李白用短短40字名作告诉你 。
李白一生中写给友人的赠诗并不太多 , 但是对孟浩然 , 李白则是不惜笔墨 , 虽不能说以数首寄情 , 然而对比之下 , 从其诗作中见证他们之间的情谊已是足够了 。
其中一首《赠孟浩然》 , 是知音之遇最好的佐证 , 一句“吾爱孟夫子” , 是对至交之缘最真的心意 。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 , 风流天下闻 。
红颜弃轩冕 , 白首卧松云 。
醉月频中圣 , 迷花不事君 。
高山安可仰 , 徒此揖清芬 。
开元十四年(726年) , 李白在游途中结识了孟浩然 , 唐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其中两个诗人相遇了 。
自此 , 二人无论是近在咫尺 , 还是远在天涯 , 此中真意将伴随二人的一生 。
这首诗的具体写成时间并没有定论 , 人们猜测是李白与孟浩然相聚之时 , 亦或李白专程拜访孟浩然 , 却遇好友孟浩然不巧外游 , 故赋诗寄情而写 。
不过这都是不重要的 , 早或者晚 , 并不会对诗中所表达的主旨意味有任何的影响 。
李白的旷逸浪漫的确是非常人所有 , 首联这句“吾爱孟夫子”可见一般 , 没有丝毫的造作矫柔:我李白喜爱敬慕于他 , 就这样说出来 , 便觉很好 。孟夫子潇洒倜傥 , 品性高洁 , 在这世间也是超群卓然之人 。
所以李白以一句“风流天下闻” , 概括了孟浩然在他心中的评价及地位 。
此处的”风流“并不是我们现今所说的轻浮不专的风流 , 而是说一个人的才气风度都潇洒超然的风流 。
在李白心中 , 孟浩然就是那个他放眼望去 , 在这云水天地之间落落不群之人 。
“红颜弃轩冕 , 白首卧松云” , 他在年少时不爱官爵利禄 , 到白首之期就归于山林而去 。这是孟浩然一生的写照 。
【李白对孟浩然的情谊有多深 李白和孟浩然的关系和故事】当然其中有颇多无奈的情绪 , 我们说一个人的仕途是否顺利 , 功名能否成就是一回事 , 然而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只在乎个人的功利得失又是一回事 。
颔联中这两句正是意指孟浩然心随山水 , 霁月清风的一派气节格调 , 外世繁华 , 从来不会是孟浩然低首逐名的理由 。
身在云水间的孟浩然是如何度过山中岁月呢?“醉月频中圣 , 迷花不事君” , “中圣”意为饮清酒而醉 , 他在月下饮清酒而醉 , 在繁花丛中流连 , 不想那庙堂事君的尘世繁琐 。
在李白看来 , 孟浩然是享受这种遁于山间的生活的 , 虽只是月下清酒、繁花摇曳的片段 , 但是通过这样的写意 , 能给人传达他身在山水间远离尘嚣 , 清明淡雅的生活乐趣 。
这样令天下闻之的风流人才 , 令人敬仰自是无可厚非 。“高山安可仰 , 徒此揖清芬” , 如高山的操守品节已无法令人仰望 , 只有在这里向他那高洁清明的品格拜揖了 。
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番赤诚敬慕到此已经表达完成了 , 诗意虽结 , 但真情未了 。
李白赋了这一首《赠孟浩然》 , 无论了解 , 亦或不了解孟浩然 , 若是读了此诗 , 想必也是会生出几分认同和敬慕的 。没有遮拦和含蓄的表达 , 连诗都这样令人觉得畅快 。
清风白月下 , 松林风过 , 花间有人浅醉 , 烟花可冷 , 灯火尚歇 , 孟夫子那喧嚣之外的心却不曾荒凉 。
读一首古诗词寥寥数字可尽 , 留下的意味总是悠长不尽的 , “飞花令里读诗词”就是一种品诗读词更为有意趣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