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自己会画画的人工智能,正在用艺术征服人类( 二 )



最近开始流行的Disco Diffusion(以下简称DD) , 和wombo一样基于Deepdream视觉程序 , 但相较之下它明显更能和人类“互相理解” 。 不仅画出的作品诡异气氛大减 , 而且能更精准地还原场景描述 , 更能“听懂人话” 。
当我同样输入“一座巨大的哥特式城堡 , 矗立在波涛汹涌的流光之海中”时 , 两个AI的作品对比非常明显 。 DD已经完全丢掉了满是AI烙印的抽象画风 , 用以假乱真的笔触还原了我想要的风格 , 而这距离我的想象已经非常接近 。

右侧两幅DD画作是同一描述下生成的不同结果
相比于wombo固定种类的画风选项 , DD通过直接添加不同的关键词调节画作风格 。 这些词汇可以是绘画形式、流派名称、艺术家名字或者具体到某个作品的标题 。
同样是上述哥特城堡的描述 , 加上“中国山水画”或“梵高的星月夜”的补充后 , 得到的结果就大相径庭 。

在一个名为weirdwonderfulai的网站上 , 众多使用者总结出了同一句话在不同作者、流派、关键词下得到的上百种结果以供参考 , 由此可以看出DD强大的风格把控力 。

许多创作者的悉心调教后的DD , 已经完全具备“画出”一系列成熟作品的潜质 。 社区里有不少人经过初步摸索 , 画出的作品已经很难看出AI处理的痕迹 。

作者:annetropy

作者:kelseyY
再搭配上不同主题和风格 , 完全能得到以假乱真的概念场景作品 , 稍加后期的人工修饰 , 就是一套卖相十足的成熟作品集 。

作者:LIUXIYAUN
但与此同时 , 我们也都明白AI并不能真的听懂人话 。 在无法帮助它快速学习迭代的情况下 , 不少人选择和AI角色互换 , 让自己接受训练 , 试图去理解AI眼里的人类语言 。
2
“一幅由greg rutkowski和thomas kinkade创作的漂亮画作:一座灯塔在汹涌的血海边闪耀着光芒 , Artstation的流行风格 , 黄色配色方案 。 ”
作为官方给出的描述语模版 , 每个DD的使用者都见过上述这句话 。 语法规范的描述语不算长 , 其中却包含了画家、画种、内容、风格和配色方案等要素 , 让初学者能一眼明白描述词的要点 。

但很快使用者们渐渐发现 , 正确的语法语序并不能很好表达出画面的逻辑 , 甚至适当的偏差反而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 毕竟从原理上来说 , AI只是根据关键词对应的图片信息“算”出了这样一幅画 。
利用这一特性 , 也就不必拘泥于人类语言中的对错 , 只要某个词汇能对应一类图像的特征和风格 , 它就能成为一种画风 , 图片网站、游戏引擎名称或者镜头型号都可以 。

对于DD来说 , 参数也是调整图片的重要方式 。 但如果嫌麻烦 , 仅靠描述词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 。
例如在描述词后加上不同的数字调整权重 , 如“雷云5: , 火焰:5” , 画面中它们呈现的比例就会有所对应;加上“景深:-2”关键词 , 会减弱画面的景深效果;输入“4K”则会在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提升锐化值 , 模拟出更清晰的画面 。

“一棵由雷云和火焰组成的树”
到了这时候 , 不少人的描述词里已经没有了最初还算严谨的语法 , 变成了词组和数字的神奇组合 。 为了让AI更好理解自己 , 这些赛博炼丹师反而让自己被训练出了一套怪异的语言 , 和AI完成了奇妙的角色互换 。
可也正因如此 , 擅长捕捉词汇特征的DD才会犯下只有AI会闹出的笑话 。
当我为了模拟次世代游戏画面 , 尝试加入“RTX ON”词缀渲染上图中的树时 , 图片角落总会出现类似于作者签名的神秘符号 。 但我的描述里并没提到任何一个作者 , 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