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边塞诗的特点 诗人王之涣著名的边塞诗有哪些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处景点除了它本身的建筑特点外,它的文学价值往往使它传播得更广 。在山西省永济蒲州古城的黄河西岸,有一座古老的楼阁,此楼原名叫云栖楼 。登上楼阁,便可望见远处的黄河水滚滚而去,白云缭绕仿佛置若云间 。

王之涣边塞诗的特点 诗人王之涣著名的边塞诗有哪些

文章插图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处景点除了它本身的建筑特点外,它的文学价值往往使它传播得更广 。
在山西省永济蒲州古城的黄河西岸,有一座古老的楼阁,此楼原名叫云栖楼 。登上楼阁,便可望见远处的黄河水滚滚而去,白云缭绕仿佛置若云间 。云栖楼也许正是因此而得名,然而这样一个雅致的名字却被另外一个名字所代替,那就是鹳鹊楼 。
鹳鹊楼
为啥叫鹳鹊楼呢?
因为这座楼建成以后,引来了很多鹳鹊来住,于是大家都习惯地称为鹳鹊楼 。而让这个古老的城楼闻名海内的还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王之涣 。辞官闲游的王之涣一天来到鹳鹊楼,远处滚滚黄河水一刻不停地奔向大海,远处山的尽头太阳渐渐落下,于是灵感来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边塞诗的特点 诗人王之涣著名的边塞诗有哪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相信所有的人都会背这首古诗 。从小我们就知道王之涣是唐朝的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并称边塞四大家,可是这个四大家之一的王之涣却是一个没有过边塞从军的经历,一生中只留下来6首诗 。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之涣的故事 。
1 四大边塞诗人中,王之涣是唯一的一个没有过边塞生活经历,没有去过前线的诗人 。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为啥王之涣没有去边塞从军呢?
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受到家族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
高适,出生于一个习武世家,祖先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渤海高氏 。这个家族的特点就是尚武,他的祖先中很多人都曾担任过将军,成为当时的英雄 。
尽管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家族落魄,但是家族中的精神一直根植于高适心中 。作为一个将门之后,他的远大理想是做一个像他的祖辈那样的大英雄,开疆拓土,击退匈奴,扩大唐朝的疆域,保家卫国 。
岑参,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僚贵族家庭 。家族近百年间,出了三个宰相,其他人最低官职也是刺史 。然而,由于政治错误,站错了队,岑氏一门杀的杀,贬的贬,从此家道中衰 。
岑参是顶着相门之子的光环,怀抱着重振家族事业的抱负降生的 。骨子里留着高傲的贵族血液,铸就了他不甘平庸的性格 。为了重振家族事业,他需要不断寻找机会,而出塞参军成为当时很多文人的首选 。
王昌龄,家境算四个里面最差的了,同样是出生于山西太原,祖上却没有官宦背景 。也没有富裕的家资 。
从小聪颖的他就明白要想活得好一点儿,就要多读书,靠自己去争取 。所以即便王昌龄在官场上过得很不开心,但是,他依然能够忍受 。
而王之涣,有着与他们三个不一样的生长环境 。
出生在名门望族的他,与生俱来的一股傲气,然而他的祖上却没有做过大官,平平淡淡也许是这个家族的信仰 。
王之涣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曾祖王信,任安邑县令,祖父王德表,任文安县令,父亲王昱,任浚仪县令 。一家祖孙几代官职皆为县令 。
公元688年,王之涣出生了 。若要找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诗人,那就是孟浩然,公元689年出生,比王之涣晚了一年 。
王之涣从小便聪颖好学,不到二十岁便能精研文章,可谓才华满腹 。而此时的他并没有科举地打算,而是喜欢练剑,讲究豪侠义气,整天与一群贵族公子游玩,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
2 时间转眼就过了20多年,天有不测风云,王之涣的父母因病去世 。本来衣食无忧的日子不复存在了,他这时才意识到要挣钱养家了 。
在古代,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是不能做官的,需要有人举荐,而一向高傲的王之涣不想求人,所以他只谋到了一个门子的差事,相当于普通的衙役 。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王之涣的才华一下子吸引了当时的衡水县令李涤的注意 。
经过一番了解,李涤发现这个小伙子非一般人物,于是不仅给他升了官,由门子补升为衡水主薄,也就是县令的书记员 。更将自己的三女儿许配给王之涣 。
要说这段婚姻还被传为一段佳话呢 。
当时结婚的时候王之涣已经35岁,而且还是个二婚,带着一个儿子,而李氏才18岁,正值花样年华 。
那为啥年轻貌美的县令千金会嫁给比自己大17岁的一个二婚男人,又是自己父亲的下属呢?
我想这里面除了门户问题,更重要的是王之涣的才华深深吸引着李氏 。
结婚之后的王之涣并没有变得更成熟,在官场的尔虞我诈让他很反感,他也从来不屈从任何势力,好在开始的时候有老丈人撑腰,他也还过得去 。
公元726年,王之涣因遭人算计,一气之下,拂衣去官,辞职不干了 。潇洒的王之涣并没有马上去找下一个工作,而是开启居家模式,一待就是15年 。
这期间,他悠游青山,寻访古迹,与好友饮酒作诗,相互唱和,留下了很多名篇 。
比如《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故事 。
盛唐时期,诗风日盛,不分朝野,无论官民,都喜欢吟诗唱曲 。
公元737年,王之涣来到东都洛阳游玩,这时候正好碰上好友王昌龄和高适,这两个人此时也没有工作,好友相见自然分外高兴,于是三人便决定一起去酒楼饮酒聊天 。
要知道,此时三人的名气早已闻名海内 。他们的诗歌常常被谱成曲子吟唱 。
三位诗人来到一个酒楼,正在喝酒,忽然听到隔壁房间是一群梨园子弟在聚会宴饮 。三人于是便去观看她们的表演,乐曲响起,她们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 。
王昌龄说,“我们今天悄悄听这些歌女们唱歌,看咱三人谁的诗编入歌词最多,谁就算优秀” 。
这时第一个歌女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得意地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哈哈,这是我的一首绝句,《芙蓉楼送辛渐》”
随后一歌女唱道: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
高适伸手画壁:“这是我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又一歌女出场:
“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
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我的两首啦!”
三首已过,王之涣一首还没有,自然有点儿面子下不来,于是说“这几个唱曲的一看就是乡下丫头,没什么见识,只能唱些下里巴人的曲子,我的歌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
接着指着其中最漂亮的一个说,“这个女孩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这辈子不和你们争,如果是,那你俩就拜我为师吧 。”
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 。
一会儿,轮到那个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得意至极,“怎么样两位,我说得没错吧!”于是三位诗人开怀大笑起来 。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
3 转眼15年过去了,尽管家里有余粮,也搁不住只花不进,虽然妻子李氏没有怨言,任他胡作非为,能够安贫乐素,但是家里还有娃要养,出去游玩也是需要钱的,于是在他好友的极力劝说下,王之涣再次进入官场 。
公元742年,王之涣在好友的帮助下补了一个文安县令的缺 。说来也是太巧了,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就曾经担任过此地的县令 。
再次回到官场的王之涣仍然兢兢业业工作,秉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一度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更有很多人把他和他的祖父一起称为清白县令 。
谁知就在王之涣任职不满半年的时候,也许是他工作过度操劳,一次生病让他离开了人世 。此年,王之涣55岁 。
一代才子陨落,让人叹息,但是更让人遗憾的是因为一场失误让我们没能看到王之涣的更多作品 。
据说就在王之涣突然离世后,他的很多诗歌还没有整理成册,他的侄子彻夜点灯整理,由于不小心碰倒了灯,几乎所有的稿件被大火烧尽 。而留下的这仅有的6首,也可能是因为早已被大家传唱的缘故 。
4 高适前半生一直仕途不顺,经历了科举失利,干谒失败,投靠无门,直到50岁以后才开始搭上了事业的顺风车,一路开挂,以至最后封侯 。
岑参背负着重振家族的使命,两次出塞,一次比一次离家远,遭受恶劣的环境,但是却被命运之神抛弃,最后回到朝廷又得不到重用,多次被贬,以致最后客死他乡 。
王昌龄一生漂泊,学道士,去边塞,参加科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建功立业,但是,却一直被排斥在外,以致最后竟然被人无辜的杀害,惨死途中,令人痛心 。
而王之涣的一生相较于其他三位边塞诗人比较简单,也是比较平稳的 。
他没有经历太多的官场升迁,没有经历过边塞恶劣的天气,没有经历过战场的残酷 。在王之涣的眼里,看到的更多的是盛唐的气势恢弘,国力的强盛,人们的富足 。
所以,他的诗总是充满了自豪,比如那首凉州词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一边回望自己的疆土,一边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兴兵反唐,颇为得意 。这次他要来跟唐朝天子攀亲家,想娶皇帝的女儿 。
哪知道,现在是唐朝的天下,唐朝的天子神武超绝,不给首领面子,突厥只好失望地回去了 。
我想只有在盛唐,诗人才有这种豪迈、浪漫,骄傲,自信的气魄 。这些在王之涣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
边塞诗人的命名是后世的人进行的归类,他们往往根据的是诗歌所描写的内容进行归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王之涣的诗可以算作边塞写景诗 。
很奇怪,尽管王之涣传世的作品不多,但是提起他的名字,我们却感觉很熟,为啥呢?
那是因为在他的仅存的6首诗中,基本上我们都是从小学就开始背诵的 。仔细品读他的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给人勉励,给人希望,让人感叹不愧为经典诗句 。我想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使王之涣能够仅凭这几首诗而稳坐边塞四大家之一的位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