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密集追问知网高收费问题,呼吁“高校联合破垄断”声音出现( 二 )


文章称 , 作为一个知识的基础设施与公益平台 , 知网应该也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公益属性 。 但事与愿违 。 目前 , 知网的牟利冲动 , 在某种程度上 , 正在使其由原本便利学术发展的“垫脚石”角色 , 转向阻碍学术发展的“绊脚石”角色 。
半月谈文章认为 , 面对知网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争议 , 以及对中国科研学术形成的负面影响 , 教育、科技主管部门及市场监管部门不能等闲视之 。 如何评估知网的收费行为 , 知网是否涉嫌行业垄断 , 相关问题如何整改 , 这些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必须得到回答 。 倘若任由知网在垄断之路上狂奔 , 任由舆论一次次发酵而又无疾而终 , 最终受到伤害的 , 将是学者的热情与学术的进步 。
澎湃新闻注意到 , 4月18日晚间 , @人民日报已在关于此事的短评中“讨说法” 。
@人民日报评论称:中科院因不堪近千万续订费停用知网 , 再次将知网抛上火山口 。 事件原委尚需起底 , 知网被指借“垄断”地位渔利却非新闻 。 知识无价 , 收费有据 , 但一种商业模式屡屡冲撞公共利益 , 频频敲打世道人心 , 乃至不时打法律擦边球 , 确有反思必要 。 如何平衡商业逐利与公共利益关系 , 该有个说法了!
4月19日 , 加入讨论的还有微信公号“侠客岛” 。
该公号当天刊发的《中科院都用不起 , 知网凭啥这么牛气?》一文指出 , 从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的最新信息看 , 国内各大高校在购买知网服务上均开支不小 。 为购买知网2022年服务 , 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拿出103.4万元 , 武汉理工大学掏了127.85万元 , 清华大学更是花费188.03万元……本来 , 内容多、数据全、服务好 , 适当要价并无不可 。 但知网的用户和资源提供者几乎均为高校和科研院所 , 上下游是同一拨人 。 这个群体做出了学术成果 , 回头想来下载 , 居然要给别人交费 。 听上去多少有些荒谬 。
对于知网频繁涨价的原因 , 如“知网既是高校的服务商 , 也是期刊资源的采购方 , 许多资源都是独家的 , 还有很多费用不菲外文资料 , 资源成本比较高 。 随着版权意识提升 , 好期刊越来越贵 , 加上公司其他成本 , 报价就涨起来了” , 侠客岛文章认为 , 有一定道理 , 但难以服众 。
文章称 , 学术成果是公开的 , 中国知网卖的是数据集成、排列、调取和检索的服务 , 赚的是渠道费、服务费 。 按知网自己的说法 , 采购期刊资源时在版权上有较高成本 , 可作为学术资源创作者的高校科研院所及师生 , 使用自己所在院校机构贡献的资源 , 是否本该获取相应通路和优惠呢?毕竟知网在征收资源时并没付给个人和高校科研院所必要的版权费 。
围绕着解决思路 , 光明网上述文章称 , 知网本身是一个成功的中文文献数据库 , 在学术资源市场上的地位不可撼动 。 这从国内几乎所有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都会购买知网服务就可看出 。 只不过 , 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产品的主要生产方在获得了这种便利之后 , 并没有抱团联合起来维护好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 , 从而形成了当下无法与知网平等对话的吊诡局面 , 甚至还让知网敢于不惧用户退订而肆意涨价 。
文章呼吁 , 作为学术产品主要生产方的各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要做的就是联合起来 , 打破来自知网的学术资源垄断 。 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开展多年 , 这意味着高校与高校之间是可以直接进行信息联通 , 共享学术资源 , 而不必非要通过知网 。 这一过程当然需要耗费精力和财力 , 但成本显然远低于知网动辄千万的订购费用 。 让学术资源市场的竞争对手多起来、实力强起来 , 知网也就能够感受到来自市场淘汰的力量而尽早作出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