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一生简介300字 韩信的一生简介


韩信的一生简介300字 韩信的一生简介

文章插图
都说乱世出豪杰,时势造英雄,秦末的8年战争那可谓是英雄遍地,神仙打架,如同是一场通俗的群体魔术,数不清的人被裹挟进来,表演着地位的瞬息万变以及命运的不可捉摸 。而提到命运的跌宕起伏,那就不得不说一说韩信了 。司马光曾说:“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韩信也被刘邦称为人杰,享有“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的美誉 。然而就是这样的战神,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 。
韩信从一介白丁到一代战神,期间面临了数次人生的分叉口,向左,可能大富大贵;向右,也许就是穷困潦倒 。韩信就在这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中通往了独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盛极必衰,韩信的选择也不总是正确的,就是因为三个错误的选择,他把自己推向了死亡......
第一次选择 四处奔波,寻找伯乐早年间,韩信是穷人,也是废人,既不会经商,又不能种田,朝廷也不肯雇用 。穷得只能到处蹭饭,先在南昌乡长家混吃食,后又在河边吃漂母的饭,再后来,竟受到街头混混污辱,被迫从人家胯下钻过 。所谓务则思变,辱更思变,他背着嘲笑,提着剑,去寻找战争 。
此时,秦末战争已经开始,各地反秦武装纷纷举事,遍地都是王侯将军 。很多人都在闹事,想在秦的大蛋糕上挖下一块 。韩信倒很沉得住气,他头脑清醒,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知道,想要参与一场战争很容易,提着刀往前冲就行,可他想要的是被人赏识,想要扬名立万,那就得徐徐图之 。
学会自我推销是引起领导注意的唯一捷径,而物色一个好的领导同样也是一个技术活 。
最初,韩信跟了项梁 。因为项梁是楚将,他是楚人,有同根而生的意义,也许更便于推销 。但他没有机会,和领导说不上话,最终“无所谓” 。项梁战死后,他跟了项羽,几次献计献策,项羽不理不睬,无奈,只好投奔刘邦 。
在韩信眼里看来,项羽对自己的“不理睬”,属实有眼无珠,心中亟需找个机会证明自己,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荣耀,如今还多了个一雪前耻的心思——你项羽给我坐冷板凳,那我就偏要搞出点名堂,打打项羽的脸!
他投刘邦,原本只是想碰碰运气,谈不上有什么把握 。毕竟,他对刘邦的了解仅限于道听途说,只知晓刘邦为人忠厚,善待下属,有点儿地盘和人马 。
此时的韩信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处在壮志未酬的阶段 。刘邦虽不是后来的汉高祖,但那也不是韩信想见就见的,只能曲线推销,幸又不幸的是,韩信这时犯了一个死罪,在被砍头之际,他急智骤升,说动了滕公夏侯婴,逃脱了死亡的命运,借此当上了井坛治粟都尉 。
之后,韩信又看中了一个机会,他要向萧何推介自己!然而费尽口舌,结果却无法期待,在韩信心灰意冷,准备外逃之际,萧何出手了!经萧何的强烈推荐,刘邦这才以最隆重的礼仪,拜韩信为大将军 。此时,刘邦对韩信一无所知,之所以拜将,既出于对人才的渴望,也源于对萧何的信任 。
刘邦很精,他的想法是:既拜你为将,你就得是那块料,否则,你还得走人 。拜将之后,他马上找韩信谈话,进行具体考察 。现在虽然很难确知韩信受教育情况,但该人善于局势分析,精于兵法,却是不争的事实 。
韩信果然很争气,跟了项羽一段时间也不是白跟的,于是跟刘邦谈话时,推心置腹地自我剖析了一番,又依着自己的见解阔论时局,还跟跟刘邦深度地谈论起了项羽的弱点与失误,这场谈话,进行得异常的顺利 。
“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韩信和刘邦的照面,充满了偶然性,但也是这一次次的偶然汇成了必然,两人互为成就,共创伟业 。得到刘邦的赏识,韩信才有了实现抱负的机会,建下不世之功;而正是重用了韩信,刘邦才得以灭项羽、定天下,成就丰功伟业 。
第二次选择 忠义犹豫,错失王位韩信是军事天才,善于以奇制胜,但也有弱点,一个是太重情义,另一个是不够大气 。因为重情义,面对选择时,就会游移,不那么决决;因为不大气,处事就欠周全,不怎么考虑领导的感受 。楚汉相争时,刘邦实施了两线战略 。自己在菜阳、成皋一线与项羽周旋,另派韩信出兵北方,与各诸侯国作战 。
刘邦的战场,一直都不乐观 。他搞不过项羽,但很执著,打了败仗,总能从头再来 。项羽却不行,敌人太多,既有正面的刘邦,还有侧翼的黥布和彭越,即使打败了刘邦,也无力扩大战果,撑住局面己属不易 。韩信这边,进展却相当顺利 。他先用疑兵之计,活捉魏王豹,平定魏地;又进兵代国,擒了代相夏说 。此后,他率部出井陉,背水一战,全歼赵国部队 。
紧接着,又降服燕国,攻占齐国 。从高帝二年至四年,仅两年多时间,韩信就灭了5国,完全平定了北方 。可以说,韩信的才能得到了有效地施展,极大程度地改变了楚汉争斗的局势,此间,韩信终得以雪耻,项羽的力量被严重削弱,刘邦则却得到了大量的兵力补充,高下立判,北边姓了汉,之后如何反攻 。刘邦说了算 。
也正是这个时期,韩信面临着多种选择 。比如,可以独立,让天下三足鼎立;也可以帮楚,或继续助汉,无论楚汉,只要他支持某方,另一方肯定完蛋 。他左右了时局,意向举足轻重,天下人都在看他的眼色,猜测他的动向 。有人嗅到了机会,登门造访,试图影响他的选择 。
首位访者叫武涉,是项羽的说客;继之而至的是蒯彻,属无党派人士 。两人都强调了他的战略地位,指出刘邦薄情寡义不能继续助汉,都建议他宣布独立 。两人说辞类似,立场却不相同,武涉为项羽谋求利益,蒯彻却看重独立的价值 。其实,用不着说客费口水,韩信自己心里早做了判断,他自己很清楚,选择独立当然是最好的,在南面做了老大,这不就实现人生目标了吗!但韩信到底是个讲情义的,他放不下刘邦的知遇之恩,更不愿意做个以怨报德的小人 。
所以他对武涉说:我在项王那里,官位地位不过郎中,我的进言统统被当做废话,四处碰壁不受重用,实在屈辱,而汉王刘邦授我上将车印,给我大兵打仗之权,待我亲厚,对我之献策更是言听计从,如此尊重,我至死不会背叛汉王!
对于蒯彻的建议,韩信不是没有心动过,迟疑过,踌躇过,但终究韩信还是选择了做一个将军,而不是背叛刘邦,自己称王!犹豫和不忍,表明他心里矛盾,虽不背汉,却心有不甘,感觉有点儿亏 。
所以在他看来,自己不独立,就是报了刘邦的大恩,接下来,就理应搞点儿补偿 。他做了两件事,一个是申请代理齐王,另一个是拖延合围项羽的时间,以便获取更大利益,韩信此番做法显得有些小气,出于其对刘邦的高度信任,在行事前也并未考虑慎重,这在刘邦看来就是自恃功高,开始威胁帝位了,刘邦虽是不动声色地满足了韩信的要求,心中却对他起了防备与怨怼 。
第三次选择 错过局势 魂断后宫成功过于巨大,也来得太快,韩信有点儿受不了 。他没有多大的政治野心,也从未想过谋反;他对刘邦不甚了解,对功高震主的说法也没放在心上,战场上,韩信料事如神,攻无不克;但在官场,韩信却显得过于天真了,遇事不多加思考,瞻前顾后,反而只顾眼前,妄下决断,最终导致在错误的时候,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致命错误还一错就错俩!
其一是该收敛的时候不收敛 。高度自负的韩信在以威胁“得罪”刘邦后,并无所查,反而是刘邦在推倒项羽后,马上采取了措施,将韩信调到了淮北当楚王,一年后刘邦又凭一封可疑的检举信,假借南游云梦,将韩信生擒,不系,由王直降为侯 。
刘邦的两步棋,走得精巧,没费什么事就把拥兵自重的王打压成了无职无权的侯 。对此,韩信毫无准备,没有预备计划,没有后续补救,没有表明忠心,只是慌乱至极,尤其是被擒前,韩信无路可走,甚至杀了自己的朋友钟离昧,以期取悦刘邦!
此时的韩信,战场上的睿智和风光已然消失殆尽,对上头的心思也揣测不到点子上 。实际上,他早该有自知之明,这仗一打完啊,作为一个功高盖主的将军,那就是悬在皇帝头上的一把刀啊!你该换个面孔,懂得收敛,学会低调,当个老实听话的臣子,果真如此的话,王位是不成问题的 。
遗憾的是,他没朝这方面努力,反倒一如旧日,该干嘛干嘛 。他很傲,即便受了打击、由王而侯之后,还是傲气不减 。他看不起周勃、灌婴及樊哙等人,不屑于与之同列为伍 。
某次,皇帝和他闲聊带兵问题,他断定皇帝只能带兵10万,还自夸“臣多多益善耳 。”还自以为恭维得说道,皇帝不善领兵,但带将还是很不错的 。可见这个时期的韩信依旧是对自己的处境没有半分的怀疑 。
其二是不该谋反的时候偏要谋反 。当齐王时,他有权有人,造反轻而易举,做楚王时,也有条件与朝廷为敌 。唯独当淮阴侯的时候,他不该动歪心思 。道理是明摆着的,此时的他,两手空空,想也是白想 。
但他不信命,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所以偏在这种时候,他与陈豨密谋起了夺权之事 。
随后高帝十年,陈豨首当其冲在代举事,自立代王,宣布造反 。韩信紧随其后也迅速策应,借势在京城做了部署,但还没来得及造反就被人告发,刘邦便借吕后之手,把韩信诱到宫中,堂堂战神,没有陨身战场之上,而是死于猜忌,死于谋略,就这样被杀死在长乐宫钟室 。
【韩信的一生简介300字 韩信的一生简介】纵观韩信的一生,三次选择也看出了韩信的性格,而性格决定人生,没有在合适的时候做出对的选择,只能自食其果,后果自担 。一代军事天才却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惜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