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我,创业10年,熬过九死一生( 二 )



来源 / 二楼南书房公众号
坐落于南京新街口这个闹市区里一片宁静的民国建筑群中 , 这家店可以说“大隐隐于市” , 文艺气息满格 , 吸引了一批人前来打卡 , 分享到朋友圈 。
这让我们有了第一批核心用户 。 到2019年时 , 每天的到店人数有两三百人 。 从开业到疫情之前1700多天 , 没有关过一次灯 。
也正是因为新街口“二楼南书房”这第一家书店进展顺利 , 这之后我又搭建团队接连开了七家店 , 不过有的是合作运营 。 一些社区、街道要为社区居民谋福利 , 就想开这样一家书店 , 会主动提供场地、装修支持 , 让我们来运营、自负盈亏 。
但后续这些书店都没有坚持下来 , 有的是因为项目合作到期 , 有的则是受疫情影响等因素 。 总之 , 结果就是 , 2018年起 , 我们开始陆续关店 , 去年还剩三家店 , 今年只剩下我最早开的这一家了 。 每次鉴于资金和运营的压力 , 要关掉一家店的时候 , 都会非常痛苦 , 但也是无奈之举 。
就连仅剩的这最后一家店 , 生存也是岌岌可危 。 我身边一直有人对开书店这件事儿持质疑态度 , 不少人是“善意的提醒” , 说也不赚钱 , 可以先把书店关了 。 但这家书店从一开始就有一定的公益性质 , 开得时间长了 , 在南京也有一定公共价值和意义 , 不仅是我 , 很多人都不想让这家书店就此倒下 。

二楼南书房和读者的互动 受访者供图
我去年曾在年初和年中两次通过二楼南书房的公众号发布求助信 , 希望通过朋友圈扩散 , 有一批愿意支持南书房发展的读者 , 能提前储值会员卡 , 或者“每月支持一小时”(每月承担1小时的店员工资 , 12个月合计起来是239.9元) 。
很多曾经的读者都还记着书店“不灭的理想 , 不关灯的书房”这一愿景 , 要么几十元、几百元的充值 , 要么帮忙转发朋友圈 。 两次总共筹集了二十万左右资金 , 能基本覆盖去年一年的开支 。

读者转发“二楼南书房”求助信受访者供图
但书店要经营下去 , 不可能一直靠求助 。 先储值、后消费的预付费模式 , 也不能过度使用 。
我已经最大程度的削减开支 , 我们小团队规模最大的时候 , 有20多个人 , 但现在只剩下三人 。 书店的店员从最开始的专职 , 转为现在的大学生兼职 。 书店运营时间 , 也从24小时转为10时-22时 。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疫情下的不确定性 。 这家店一年的运营开支大概二十万左右 , 只要能开业 , 就能支撑下去 。
开书店这几年 , 确实也踩了不少坑 。 最大的教训就是 , 千万不要盲目扩张 。 一些做企业的朋友 , 也常常提醒我这一点 , 但人总是要撞了南墙才知道回头 。 疫情之前 , 二楼南书房也只是能刚刚维持盈亏平衡 , 当疫情突袭后 , 以前的表面繁荣就像泡沫一样一戳就破了 。
这几年下来 , 别说赚钱 , 我自己搭进去了不少钱 。 但要想完全放弃 , 是不可能的 。 我2010年从原来的法务经理岗位上离职之后 , 因为有一定的积蓄 , 就没有再找工作 , 日常生活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 , 会和朋友一起组织文化活动 。 因为这件事儿 , 于我而言主要就是兴趣所在 , 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 , 是自我实现这一层 。
虽然目前开书店在疫情反复的态势下 , 很难行得通 , 但我也在尝试转型做一些新项目 , 比如把书店的咖啡产品单独拿出来 , 开咖啡馆 , 现在开到了景区 , 接下来还考虑与高校合作 , 或者让我们的书店品牌与一些咖啡品牌合作 。
创业不能只靠一腔热血 , 第十年我开始主动补课李柏稼 | 36岁 武汉快餐品牌米国煲仔饭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