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演出行业的自救与破局( 二 )


文章图片
疫情下的汽车影院
不过 , 想要复制这样的方式到国内并不容易 。 从环境来看 , 露天广场以及舞台搭建本身就对场地提出了要求 。 从观众的角度出发 , 他们还需要具备有车的条件 。 国内需要根据环境、演员以及观众的情况 , 探索出一些新的破局方式 。
02破局:从线下到线上
疫情冲击下,演出行业的自救与破局】化解疫情冲击的方式 , 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
一些剧场推出了类似于团购的举措 。 以前是人们去剧场看戏 , 现在则是把剧场和演员搬到人们所在的地方 。 但操作起来又有诸多变数 , 首先是需要达到团购的金额 , 剧团不会为了一两个人而特意去演出 , 其次是演员的档期需要协调 , 另外 , 与当地的对接以及舞台搭建也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
如果说音乐剧还可以因为一些演员个人的魅力吸引粉丝的团购 , 那么对于一些小众的领域 , 这个操作或许并不适用 。
为了鼓励观众看演出 , 一些剧院推出过“先看剧后买票”的规则 , 观众可以先通过小程序锁定一个座位 , 看完之后觉得戏值多少 , 就付多少钱 。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剧院 , 但它还是不够稳定 , 何况还会出现演出取消的情况 。
总结来说 , 线下的探索并不容易 。 个体的从业者在对抗困境时显得很无力 , 重心从“靠本职工作”转到了“以副业谋生” 。 剧团解散之后 , 陈誉的一些同行无奈转行 , 有的去了超市 , 有的去了工厂 。 再想念舞台 , 也只能先想办法不挨饿 。
姚遥是一位川剧变脸演员 , 从业20多年 , 还收了八名徒弟 。 疫情之前 , 他每个月的收入在3万左右 , 徒弟在1万左右 。 疫情按下了演出的暂停键 , 大家的生活还得继续 , 还要面临房贷车贷的问题 。 于是 , 姚遥和徒弟们一起开了面馆 , 通过在忙碌期间抽空练习基本功的方式维持功底[3] 。
线下受阻 , 线上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的当下 , 短视频和直播成为了新的公共媒介 。 从传播和影响力上来看 , 它们足以媲美黄金时期的报纸和电视 。
今年3月 , 《纽约时报》古典音乐版块报道了上海交响乐团用“云剧院”提供音乐表演和服务的新闻 , 为上交演出线上的转型点赞叫好 。
疫情冲击下,演出行业的自救与破局
文章图片
上海交响乐团把演出搬到了线上
“线上化”三个字的内涵并不仅仅是表演转移到了线上 ,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职业的线上化 。 拿直播来举例 , 演出从业者在直播间做的仍然是本职工作 , 歌手唱歌 , 戏曲人唱曲 。 这背后依托于两个要素 , 首先是数量可观的观众 , 其次是线上的交易形式——打赏成为了新时代的演出门票 。
虽然头衔上从“演员”变成了“主播”或者“网红” , 但他们仍然是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且以此为生 。
越剧演员陈誉在朋友的建议下 , 在抖音开启了直播 。 她每天上午和晚上都会播一场 , 直播六个小时以上 , 有时连续十天都不休息 。 在抖音上 , 陈誉拥有超过22万的粉丝 , 在戏曲领域 , 这个数量非常可观 。
而通过直播 , 她获得的收入已经不输之前在剧场演出时期 。 这段经历甚至让她登上过微博的热搜 , 成为了疫情下演员再就业的典范 。
疫情冲击下,演出行业的自救与破局
文章图片
陈誉通过抖音直播
从这个角度来看 , 线上直播为疫情期间继续演出提供了一个可以持续的解决方案——稳定的表演空间以及收入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