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数字化时代惊叹的文化内容创造

知乎|数字化时代惊叹的文化内容创造


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宏观政策推动下 ,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技术从多个角度重塑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引发各行各业的蝶变与重生 , 我们正处于数字经济大时代 。 数字化时代如果从发展程度来看 , 可简单分为在线化、数据化和智能化 , 在线化简单理解就是把线下场景线上化 , 数据化则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更好推进实体运营 , 智能化则在大数据得基础上实施机器学习形成自动决策 , 是数字化的高级阶段 , 也是对我们生活工作场景改造最大的阶段 。 文化产业也在数字经济浪潮中不断变化着面孔 , 令人目不暇接 。 我想从文化产业的纷繁场景中选取文化内容创造这个维度 , 从几个领域与大家聊聊数字技术对文化内容创造产生的冲击与塑造 , 小小短文只求给大家呈现个感官认识 。
人工智能(AI)正在颠覆我们的传统认识 , 人类将不再是独具创造力的物种 , 机器经过上亿次算法的迭代也能完成文化艺术的出色创造 。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索托伊在其著作《天才与算法》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令人惊叹的研究成果 , 基于大数据通过算法不断迭代的机器可以谱写出巴赫风格的乐曲 , 令普通人难辨真假 , 同样也可以绘制梵高风格的画作、进行文学诗歌和小说创作 , 机器超乎想象的举动令它的创造者感到震惊 , 甚至连身为数学家的索托伊也感受到了职业生存危机 。 未来的文化内容创造将不仅仅在于人类 , 尽管这让人在情感上难以适应 , 人工智能将带领我们走向人类与机器共同创造之路 。 在首都博物馆一次特展中 , 我看到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摹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 其俊美脱俗如真迹一般 , 音乐、绘画、诗歌、小说、书法等是文化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 现在我们看到这些正由缺少人类情感的机器在进行内容创造 , 是不是挺科幻 。
相比震撼的文化内容机器自动创造 , 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更直观的是人们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内容的创造加工 , 形成新模式新场景 。 近年来我们看到在移动互联网上上演的一次次知识付费 , 以满足日益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对知识的更高需求 , 知识产权(IP)观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 国内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从传统媒体转型自媒体 , 做起吴晓波频道 , 具有资深媒体背景深谙传播之道的罗振宇不仅做起脱口秀《逻辑思维》还酝酿创立了“得到APP” , 搭建起知识运营商平台 。 “吴晓波年终秀”和“时间的朋友”则是吴晓波和罗振宇精心策划的享受知识盛宴的跨年演唱会 。 樊登则通过读书会做起了把厚书读薄的生意 , 依靠其出色的表达能力 , 依靠个人对书籍的二次加工解读获取大量粉丝会员 。 这些具有文人和商人AB面的人依托数字时代新媒体 , 通过对文化内容原创或二次加工的形式搭建知识分享新场景 , 成功塑造了个人IP的同时也赚取了令人瞠舌的财富 , 是典型的知识商人 。
相比这些个人超级“大V” , 姬十三则通过创办在行和分答 , 搭建起另一种知识服务模式 , 通过引入行业专家来满足1对1式的个性问题解答 , 提供职业问题有偿服务 , 受到风险资本青睐 。 问答产品界的霸主知乎则上线“知乎Live”建立基于知乎社群的实时问答互动平台 , 主要方式是主讲人申请发起大群 , 观众付费进场 。 字节跳动则推出悟空问答挑战知乎 , 靠挖大V、金钱补贴和今日头条导流力图击败知乎 , 但最终功败垂成 。 无论是分答、知乎还是悟空问答 , 这些文化内容创造与传播模式显然不同于依靠个人明星光环人物 , 而是依托平台上众多的行业专家 。 依托于数字时代的新基建 , 我们从以上几个国内文化产业商业案例 , 看到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文化内容创造场景 , 感受到更直观更熟悉的文化数字化冲击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