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预售”,不就是店大欺客吗( 二 )





显然 , 商家为了规避囤货风险损害消费者体验所带来的结果 , 最后也难以避免地会带来例如用户抵制、信誉下降、用户粘度降低等问题 。 然而 , 服装还仅仅只是电商平台万千品类中的一种 , 如今不仅服装搞预售 , 甚至就连文具、洗护纸品等商品都赫然出现了“预售”这一选项 。
当然 , 预售并非完全不合理 , 对于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比如3C数码、汽车)来说 , 预售能够帮助企业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合理进行零部件的备货 , 同时也避免了新品上市前巨大的资金投入 。
但过长的预售期同样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 , 例如前特斯拉Roadster从开启预订至今已有3年时间、预订订金都已达到33.2万元 , 被外界戏称为“真PPT造车” 。 此外 , 国内部分新能源汽车从预定到交付时间也有长则一年多、短则几个月的、订金金额往往也是数千元以上 , 那么消费者真的会容忍这样的预售吗?



尽管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 , 或许没有传统汽车厂商的长久沉淀 , 也没有更高的资金基础 , 所以选择采取轻资产模式启动新品预定并不难理解 , 甚至还可以用这一数据来进行市场调研 。 但归根结底 , 同样也应该对消费者的付出负责 。 至少 , 消费者的被动“众筹” , 并不会获得未来企业收益的“分红” 。
当然 , 如今也有诸多新品众筹项目的“珠玉在前” , 即借助“团购加预售”的形式向用户募集资金 , 包括小米、淘宝等平台也都推出过大量的“众筹”项目 。



不过话又说回来 , 汽车、3C产品尚且需要在量产前进行市场调研 , 并且预售阶段在价格上对消费者进行一定的让利 。 对于需要应季、迎合当季时尚的服装商品来说 , 45天的预售期可能就意味着过季和过时 , 这样的预售风气除了损害消费者权益外 , 还剩下什么呢?这难道不是“店大欺客”的另一种表现吗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