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不喝” 咖啡“慌了”( 三 )


而一位身处上海并在过去五年参与多个咖啡项目投融资的投资人向虎嗅表示,在2020年和2021年,上海虽然有疫情影响,却持续处于咖啡消费旺盛期,上海的咖啡门店总数是逐年增高的,这也增加了投资人押注咖啡赛道的信心 。而2022年的疫情冲击,超过了人们想象,这也带来了新的视角,资本和创业者都需要重新认识咖啡赛道,并深刻理解咖啡市场的新底层逻辑 。
挤出泡沫
“疫情对上海咖啡圈可能并非坏事,起码能让我们冷静下来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告诉虎嗅,过去两年多上海的咖啡创投热有点“热得发烫、热得让人后怕” 。
在2020年前后,由于一批门店无法继续经营,在上海出现了一波租金红利潮 。而大量本土咖啡品牌基于此迅速扩张 。
有上海商业地产资深人士透露,2020年前后签约的房租合同一般是3年,“据我所知,在咖啡圈国内尚无任何一家品牌,可以在上海拿到和星巴克一样的长约 。”
隐藏在租金红利背后的还有补贴,在2020年前后,部分区域针对咖啡门店提供了扶持性补贴福利,这进一步降低了咖啡品牌的经营压力 。
而在2022年,上述情况正在发生明显改变,首先部分门店的房租合同到期,咖啡品牌需要重新签约,而租金价格相比于2020年疫情期间已经大幅度增长 。以及,2021年以来,相应的补贴已经消失 。
比如在咖啡品牌关注的飞机场、高铁站等“点位”,2021年至今这些点位大多取消了补贴:在疫情导致歇业的状态下,租户需要继续全额缴纳租金,如果退租还需要缴纳违约金 。
伴随租金红利消失、补贴消失同频出现的,是咖啡品牌被资本热捧后的高估值压力 。上述投资人告诉虎嗅,由于咖啡赛道内已经有“瑞幸上市”的前例,所以资本相信这是一个更容易实现IPO的赛道 。
“瑞幸不仅培育了消费者,也培育了资本 。”而在大餐饮、茶饮普遍火热的疫情后,咖啡也是其中最具“确定性”的品类 。
“疫情后,茶饮热、餐饮热(比如面)、咖啡热,但只有咖啡有成瘾性,作为消费它具备刚需特质 。而且咖啡赛道前有星巴克,后有瑞幸,这是一门跟资本世界关系密切的生意,大家自然容易相信它的潜力 。”
这位投资人认为,就算没有疫情冲击,上海咖啡圈在2022年也已经陷入了“畸形”:高密度的咖啡门店,让红海被进一步“烧得滚烫”,大部分门店的客流量在下滑,为了维持高估值品牌只能继续扩张门店数,这进一步蚕食了创业品牌的利润模型——更漫长的新店投资回报周期、更低的月均单店客单价、更低的消费频次和复购率 。
一个关键细节是,多家咖啡品牌开始探索咖啡之外的“赚钱之道”,比如进军简餐、杯面、茶饮,或进一步改变店型大幅度向“外卖模型店”转变 。
“疫情给扩张按下暂停键,甚至可能提早挤破泡沫 。”上述投资人描述了一个细节,在2022年元旦前后,他们机构已经对咖啡茶饮类项目更为审慎,而在3月后他们机构对这些品类的新创业项目暂时说“不” 。
但一个潜在的变量是,在疫情影响下,一批临街门店、写字楼档口正出现“退租”,那么在2021年拿到热钱的咖啡品牌们是否会借机迅速卡位?
在上海静安区的某临街70平米商铺,原租户已经准备转租,而他既有的租期还有两年 。
作为转让费用,这位原租户希望获得2万元“酬劳”,对于动辄数亿元融资的咖啡新势力们而言,此时“拿地”并非难事 。
让咖啡新贵们可能“解封后迅速拿地”的另一个原因是:上海咖啡消费者可能将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