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 二 )


3月30日|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
文章图片
每天有人在“社死”组分享自己的尴尬经历;每天44万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组总能给颓丧一族提供难得一见的喜剧素材;1287个人相互鼓励 , 立志要“吃遍100种意面” 。
3月30日|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
文章图片
很多人觉得 , 用户群的分化让豆瓣变得割裂 , 但在豆瓣员工看来 , 割裂才符合豆瓣的样子 。
“使用书影音功能的用户”和“在豆瓣某些小组活跃的用户”之间 , 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共生在一个产品 。
从产品角度看 , 一个信息流分发平台 , 又出现了社区功能 , 前者基于效率 , 后者基于UGC的供给 , 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 豆瓣那个年轻人的精神角落变味了 , 割裂在豆瓣一些极端小组上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
3月30日|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
文章图片
其中最为著名的鹅组 , 最初以“消解明星光环”为主张 , 在许多娱乐和社会事件中凝聚了不少力量 , 是互联网舆论场上独特的存在 。
日积月累 , 影响力已经可匹敌曾经的天涯 。 渐渐地 , 也引起了粉丝、明星团队、甚至是明星本人的关注 。
但更为负面的影响是 , 明星经纪公司为了维护形象 , 难免伸出资本之手 。 粉丝为了维护偶像声誉 , 也暗中窥伺 , 以至于 , 鹅组账号也明码标价被倒卖 。
3月30日|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
文章图片
毋庸置疑 , 小组带来了流量 , 用户数量激增 。 但这也让豆瓣变了味 。 豆瓣审核越来越严 , 甚至影响到正常的观点表达 。
氛围也越来越有戾气 , 什么话题都能吵起来 。 其他版块也受到严重波及 , 到处可见偏激、极端的骂战 。
如今你进到鹅组就像进到一个精神病院 , 一群人可以为了完全不认识的idol , 互相谩骂 , 语言之恶毒 。
这完全违背创始人阿北最初创办小组的初衷:禁止带有歧视性的发言 。 而发言极端的用户常常连带豆瓣被多位明星告上法庭 。
3月30日|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
文章图片
以至于最近两年每一次网络平台整治名单中总是有豆瓣的身影 。
即使经过多次整改和App下架 , 整治效果却依然不理想 , 豆瓣本身对于自己的流量支柱的各大小组也是百般维护 , 仅封禁了一批用户量不多及严重违规的小组 。
诸如鹅组在“雪藏”期结束后均得到保留 , 事实证明 , 豆瓣的屡次整改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
为什么豆瓣对大流量小组如此的“偏袒”呢?其实创始人阿北推崇的“长尾相应”理念影响极深 。
长尾效应的核心即是强调“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 , 除去流行“热销”的头部 , 非流行、差异化的需求会形成一条“长尾” 。
这一理论投射到豆瓣小组上 , 除了声势浩大的娱乐组外 , 小组的另一大闻名点便在于各种千奇百怪的兴趣组 。
3月30日|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
文章图片
但是在内容审核上 , 豆瓣没有能力把这些“个性化”“小众”“非流行”的内容很好的进行审核 , 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但2014年之后 , 资本热钱大笔涌入娱乐圈 , 粉丝吵架的战斗力全都升级了 , 我就要花很多时间审核 , 我需要排除掉太激进的粉丝 , 来保证组里的氛围” , 豆瓣鹅组某组长在一次采访中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