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科普短视频:用“硬核干货”连接受众与科学( 三 )


“志不在科普 , 但内容总是要回归科普” , 是刘屹靖发布“追风”视频的初心 。 “我不想强硬地塞给大家一些专业的东西 ,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 ”刘屹靖将自己对气象的科普定义为新科普 , 希望大家在被震撼影像吸引来的同时 , 了解学习专业的气象知识 。
黄楚新认为 , 网络平台虽然无法取代传统课堂 , 但其意义在于提供多样化的知识接收渠道、轻量化的知识传播体验 。 未来科普短视频需要向专业化、垂直化、有价值、有深度方向发展 , 要对公众的知识获取与价值形成有益 。
“这是超级单体雷暴的闪电 , 此刻我的头顶一秒钟不低于10条闪电划过 。 ”这是刘屹靖在去年8月发布的一条视频 , 当时河北邯郸、河南安阳正遭遇超级单体雷暴的袭击 , 当天大气能量达到6000J+/kg , 是极端中的极端 。 刘屹靖告诉网友 , 这种闪电被称为“anvilcrawler” , 译为“云砧爬行者” , 需要极强的大气能量才会发生 。 他拍摄画面里的闪电在天顶犹如魔爪展开一般 , 壮观而震撼 。
“有不少媒体做了非常多科普纪录片 , 虽然不是短片 , 但对科普视频的制作也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 每一帧画面都称得上恢宏的艺术品” , 陈铭认为 , 科普绝不仅只有科学方面沉甸甸的收获 , 更应该有整体美学的熏陶 , 以及对科学热情的燃起和调动 。 “科普视频首先是科普 , 但因其视频性质 , 也就有成为艺术品的可能 , 科普应该是蕴含在美和震撼中的 。 ”
此后 , 牧民的那番话总会萦绕在刘屹靖心中 。 从基础的文字注释到社会热点气候分析再到克服镜头恐惧症出镜口播讲解等 , 他不断打破着自己的舒适圈 , 希望让每一个观众都能看懂那些熟悉却又叫不上名字的风云变幻 。
【火箭|科普短视频:用“硬核干货”连接受众与科学】(本报采访人员 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肖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