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自发光屏幕的“新皇之争”—OLED与Micro/Mini LED分析( 二 )


来自LGDisplay官网
“亮得均匀” , 由于LCD的显示时需要背光作为支撑的 , 而背光多数又是采用“侧入式” , 因此在照射均匀性上比较一般 。 OLED在这方面要表现好得多 , 由于每个像素都能自己发光 , 在亮度均匀性上就很容易做到统一可控 , 让屏幕看起来更加的完整统一 。
来自LGDisplay官网
“动作快” , 区别与LCD屏幕的显示必备的液晶分子偏转需要时间 , 故在灰阶时间(响应时间)上 , OLED这种用电压来控制像素点的方式要快上很多倍 , 理论上OLED屏幕是可以做到0.1ms级别的响应延迟 , 而LCD屏幕最快的电竞快速IPS屏幕的响应时间都要在5ms左右 。
来自LGDisplay官网
那么难道说OLED就是无敌的吗?OLED一点缺点也没有吗?当然不是 。
“烧屏”由于OLED的发色原理来自于有机物 , 就不得不考虑有机物损耗、寿命短的问题 , 同时因为同样面积大小的红绿蓝三色子像素的使用寿命并不相同 , 这就导致了一旦其中一种颜色(蓝色寿命最短)发生加速损耗 , 就会使得正常的显示内容发生严重色偏 , 甚至由损耗区域组成某种图形 , 这就是烧屏 , 这样也是为什么一些OLED手机、电视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发黄现象的原因 。
图片来自于网络 , 底部的状态栏在纯白背景下依然可见 , 为OLED烧屏现象 。
“同样分辨率下精细度低” , 为了解决上述的烧屏问题 , OLED厂家一般都会采用通过调整红绿蓝三个子像素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数量来控制其寿命差不多相等 。 早期阶段OLED市场上会使用Pentile排列 , 而Pentile排列与标准RGB排列相比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像素点 , 精细程度是同样分辨率LCD屏幕的2/3 。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 让OLED的子像素排列有了新的变化 , 比如说三星的钻石排列 , 华星光电的珍珠排列 , 这样排列都让OLED像素的密度和有所上升 , 但最高也不过83%左右 , 与标准的RGB垂直排列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
图片来自于网络 , 左边为RGB标准排列 , 右边则为Pentile排列
“高频闪”这几年PMW调光因为一些手机圈的新闻被大家所熟知 , 尤其是去年发布的新iPhone , 因为其搭载了高频次的PMW调光技术而被许多用户吐槽说看久了眼睛受不了 。 那么PMW调光是什么呢?PMW调光是一种脉冲调光技术 , 原理比较繁琐 , 简单拿开灯来比喻 , 正常的调节台灯亮度为转动旋钮来调整电压、电阻的大小来实现(DC调光);而PMW调光则是通过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关灯 , 利用人眼对于光的暂留现象来控制亮度 。 这一点是由于OLED屏幕在低亮度下屏幕显示不均匀所迫不得已采用的 。
OLED发光原理
OLED(英文名: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中文直译: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有机材料发光技术 , 最早于1950年代由法国人研制 , 其后由美国柯达及英国剑桥大学加以演进 , 日本SONY及韩国三星和LG等公司于21世纪开始量产 。
来自LGDisplay官网
OLED最典型的结构就是“类三明治”型 , 由一薄而透明具半导体特性之铟锡氧化物(ITO) , 与电力之正极相连 , 再加上另一个金属阴极组成 , 来构建成电洞传输层(HTL)、发光层(EL)与电子传输层(ETL)三个结构 。 当给到一定电压的时候 , 阳极与阴极的电子就会在发光层中相遇、结合 , 产生光子 。 发光层中带有特殊的有机材料(OLED中的O) , 来与光子一起变成红绿蓝三原色 。
OLED基本结构:1.阴极(?);2.发光层(EmissiveLayerEL);3.阳极空穴与阴极电子在发光层中结合 , 产生光子;4.导电层(ConductiveLayer);5.阳极(+) , 来自维基百科 。
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说 , OLED的原理就好像给有机材料做“电刑” , 阴极阳极一通电 , 有机材料就被“电得发光” 。 由于每个像素中的红绿蓝三原色点都可以被单独的电压所控制来发光 , 不需要大面积的背光作为屏幕的“亮源” , 故这种技术也被称为自发光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