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华米的AB面( 三 )


因此 , 在接下来几年内 , 各大厂商在用户层面的“争夺战”尤为激烈 , 不过这也是建立在产品整体性能上的较量 , 市场最终会遵循优胜劣汰的铁律 。
其次 , “如何保证产能的稳定性”也成为横亘在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面前的一大难题 。
此前曾有业内人士表示 , 今年芯片仍处于相对短缺状态 , 真正产能释放可能要到2023年左右 。 而在芯片短缺的情况下 , 芯片代工厂普遍会把更多的产能向手机或汽车企业客户倾斜 。
毕竟工厂的产能有限 , 它们会优先保障重点品类的供应以及重要客户的利益 。 “显然 , 相比巨头 , 中小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的压力要更大 。 ”丁少将说 。
再则 , 除了如何保证产能的稳定性 , 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们还要考虑“如何降低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 包括华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疫情的影响而导致销量下滑 。
目前 , 全球疫情依然此起彼伏 , 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新增病例仍快速增长 。 而疫情会直接影响线下门店的销售、物流供应链的稳定以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方向 , 因此企业必须制定更为灵活的销售策略、更接近消费者需求以及确保物流和产能等方面的稳定可持续性 。
此外 , “如何打造产品的差异化”也是让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颇为头疼的难题 。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 , 在外观设计和产品性能上都大同小异 , 很容易陷入价格竞争的蓝海 。
“‘打价格战’这一点在智能耳机和曾经一度火爆的VR眼镜市场上表现较为明显 , ”互联网分析师曾宪勇向「子弹财观」表示 , “无论是CPU、内存及电池等内部核心元器件 , 还是屏幕、外壳等外部器件 , 基本都来自国内外的几大上游供应商及代工厂 。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9世界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 , 深圳当时已成为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最大的研发生产基地 , 生产制造了全球80%左右的可穿戴产品 。 ”
在曾宪勇看来 , 除了品牌、市场两大因素之外 , 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们都在专利技术上暗暗较劲 , 不断积攒力量 。 “谁能率先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 谁就能拥有异军突起的机会 。 ”
不仅如此 , 目前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场景仍是单一或不连通的 , 如同“一个个孤岛” , 因此“如何打通更多智能应用场景”也是各大厂商必须突破的困局 。
丁少将提到 , 智能可穿戴设备强调的是智能化 , 既然是智能化 , 为适应不断升级的用户需求 , 那就需要打通更多的应用场景 。 “不是说设备联个网 , 装个APP把数据打通 , 就叫智能 。 ”他说 。
但不同的应用场景 , 用户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 而且 , 产品功能与应用场景的匹配程度将直接影响用户的需求 。 “坦白讲 , 目前大家在场景打通这块做得还不够好 。 ”丁少将坦陈道 。
最后 , 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们还需迎接“如何确保数据及隐私安全”这一重大考验 。
曾宪勇认为 , 除了发力于刚需性、时尚感、品牌感、稳定性、性价比和独特卖点之外 , 未来智能穿戴产品会通过进一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提供大数据服务来实现自己的行业价值 。
而随着智能设备的应用场景增多、用户群体的增长及使用时长延长 , 那么厂商拥有的用户隐私数据将呈指数级增长 , 如何确保所有数据的安全性 , 尤为关键 。
比如 , 人们一旦使用智能手表类设备 , 那么厂商就能或多或少掌握人们的血压、脉搏、睡眠等健康隐私数据 , “用户健康隐私数据一旦泄露 , 势必将引发相关部门的强监管 , 所以未来智能穿戴设备企业一定会在合规、安全性、隐私度方面接受市场考验 。 ”曾宪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