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原文: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
赏析: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 。
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 。
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
扩展资料:
文化悠长的潼关:
早在盛唐贞观之治之际,雄才大略的一代天骄李世民就曾以“襟带壮两京”之誉赞叹潼关之雄浑壮魄;当历史的车轮步入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干盛世”,一朝两帝又多次亲临潼关,分别以“天下第一城”与横额御书“第一关”对此盛赞相称 。
《水经注》:河在关内,南流,冲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晋所谓桃林之塞,秦所谓杨华也 。又西有潼水,东北注于河 。河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卷坂见河南阌乡县 。傍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 。
【潼关这首诗的解释和原文和赏析】潘岳《西征赋》:溯黄卷以济潼也 。历此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 。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
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潼关》云:“时平容易度雄关,拍马河潼自往还 。一曲熏黄瓜蔓水,数峰苍翠华阴山 。登陴版牌丁男壮,呼酒烹羊守吏闲 。最是绿杨斜掩处,红衫青笠画图间 。”当代文人陈运和的诗是写照:“风陵渡至今已没船,老潼关代替有铁桥”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潼关
一、译文: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
二、注释:
1、潼(tóng)关: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
2、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
3、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
4、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
三、原文:
《潼关》清末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 。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 。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
二、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中国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十一岁随父湖北巡抚谭继洵赴任,遍游西北、东南各地 。幼怀大志,能文章,通剑术,为人慷慨任侠 。
甲午战后,力倡改良,鼓吹变法图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湖南创办“南学会”,办《湘报》 。宣传维新 。失败后,被捕入狱,与林旭等人一起遇害,世称“戊戍六君子” 。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雄浑,境界恢廓,充满着积极进取爱国精神 。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
- 【Android 开发】我上传图片裁剪保存的时候系统提示无法保存经过裁剪的图片这个怎么解决
- 今天无意中在淘宝看到山寨的IPHONE4手机。价格只有200多。里面几乎是一样的,这种手机谁用过。怎么样。
- 电喷摩托车和化油器摩托车哪个好,摩托车化油器和化油器区别?
- 炒疙瘩怎么做?这样做让人意犹未尽 炒疙瘩怎么做
- 多对多关系数据库表建模成这样有何优缺点
- 中国民间的“冬九九”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的 九九是什么节
- 第一个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是谁?他的这个实验的名字是什么?
- QQ微信都有这样的功能 微信QQ怎么撤回发送的消息
- 这块陨铁是真的么!
- 谁知道狼毒花这种植物的图片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