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腾讯阿里字节扎堆做公益,互联网技术也要“内卷”?( 二 )


过去 , 受助方、捐赠者和公益机构之间由于信息流通不畅 , 极易在资源调配和后续数据跟踪的过程中出现信任问题 。 而互联网企业恰好擅长连接人与资源 , 既保证了透明度 , 也提升了全流程的效率 。
在疫情带来的“后遗症”以及“共同富裕”目标影响下 , 我们也不难发现 , 互联网巨头们近期在公益事业有了“主动争取、重点投入”显著表现 。
去年十一月 , 民政部公布了《第三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名单》 , 共有10家企业和机构入选公示名单 。 入选名单中 , 除了有中国青基会的亲青公益、央企所属的中国移动公益等大型公益组织 , 也有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平台和企业 , 包括字节跳动公益、小米公益、携程公益和哔哩哔哩公益 。
据了解 , 本次的竞争相当激烈 , 自去年11月民政部发布遴选通知后 , 有超20多家组织和企业提出申请 , 但最终留下的也仅10家 。
值得注意的是 , 此次入选的字节、小米、携程和哔哩哔哩 , 并非最早一批进入名单的互联网平台 。 腾讯公益、阿里旗下的淘宝公益、美团公益等 , 要更早入选 , 它们已经是合法的慈善组织互联网捐助信息平台了 。
当然 , 公益作为一项必须调动公众参与度的活动 , 对参与方的流量和话题度提升 , 一定是有帮助的 。 对互联网巨头们来说 , 投身公益不仅有利于获得公众好感 , 也能借此将争取到的流量为自己所用 , 是能实现“双赢”的 。
譬如腾讯旗下的腾讯文档 , 就曾在河南暴雨期间“火”过一把 。 因网友创立的《待救援人员信息》协作文档 , 呈现了详细的救援信息 , 访问量激增 , 腾讯文档热度随之提升 。 七麦数据显示 , 自《待救援人员信息》协作文档建立当日起 , 腾讯文档APP迎来了一波下载量高峰 。
不过 , 也有部分观点怀疑 , 互联网企业做公益 , 免不了打着商业化算盘 , 它们真能守住公益的初心吗?
此前 , 互联网公益平台水滴筹就曾卷入过类似风波 。
2019年 , 在相继发生“德云社签约演员吴鹤臣筹款事件”、“水滴筹扫楼式筹款事件”之后 , 网络舆论对水滴发起了信任“声讨” , 不少热心网友都为此质疑水滴的初心 , 称以后不愿再使用水滴筹 。
于是在2019-2020年 , 水滴筹不得不花“重金”砸到营销上 , 以此来稳住平台流量 。 公开数据显示 , 2019年 , 水滴的销售及市场推广费用为10.57亿元 , 2020年的费用为21.31亿元 。 水滴亏损也随之加剧 , 2019年亏损3.22亿元 , 2020年扩大至6.64亿元 。
但在《螳螂观察》看来 , 我们倒是不必过于忌讳“公益是生意”的说法 。 互联网巨头们如果真能将公益变成一门“钱生钱”的生意 , 就会有更多的“张胜利”圆梦 , 对国内公益的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至于对“公益”和“生意”两者之间比例的把控 , 最终还得由巨头们自己决定 。 名利双收是最好 , 但能不能实现 , 就要各凭本事了 。
公益善心下的技术“博弈”
有巨头的地方 , 自然就有博弈 。
基于本质仍旧难离利益 , 巨头们在公益上的博弈与其他博弈一样 , 是有竞争核心的 。 这个核心便是技术 。
2021年1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报告”)中强调 , 在互联网公益思维不断发展进化的今天 , 技术对于公益品牌传播的作用 , 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透明度建设和传播建设 , 而是成为养分深入改造项目本身 , 激发项目发展活力 。
与传统公益形式相比 , 技术加持的公益形式 , 能有效提升公益效率、降低公益参与门槛和改善公益体验 。 在此基础上 , “技术公益”的理念 , 也就成了巨头们争相追捧的“香饽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