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千元平头塞的究极形态:斯马巴特ST20聆听体验

耳机|千元平头塞的究极形态:斯马巴特ST20聆听体验

文章图片

耳机|千元平头塞的究极形态:斯马巴特ST20聆听体验

文章图片

耳机|千元平头塞的究极形态:斯马巴特ST20聆听体验

文章图片

耳机|千元平头塞的究极形态:斯马巴特ST20聆听体验

文章图片

耳机|千元平头塞的究极形态:斯马巴特ST20聆听体验

文章图片

耳机|千元平头塞的究极形态:斯马巴特ST20聆听体验


斯马巴特(smabat)的平头塞在hifi圈子里一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 想来这原因也很简单 , 一方面他们坚持原创的原则 , 历代旗舰级平头都有着独创的外形设计和声学理念 , 另一方面则是在声音上一直追求自我突破 , 所以每次出现的新旗舰 , 在烧友心目当中的口碑都很不错 。 而这次 , 他们带来了平头塞的终结者:ST20PRO 。 不过呢 , 今天跟大家聊的并不是它 , 而是定位次旗舰的ST20 , 这条不带pro的平头塞在我这段时间体验的感觉上来讲 , 实属千元平头塞的究极形态了 。

斯马巴特ST20的包装重新经过了设计 , 有一定的分量 , 它是一个立体十足的方盒子 , 打开包装可以明显感受到上下两部分的重量几乎一致 , 这种莫名的重量反而产生一种高级感 , 可能是细节设计上的简约风格所致 , 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次的全新ID的 。


提供给用户的耳套比较特殊 , 中间白色的实心海绵不用多说了 , 两侧黑色的居然是硅胶耳套 , 平头塞上的硅胶耳套 , 这我是头一次见到 , 边上则放置着一个3.5转6.5的转接头 。

耳机外壳的造型很特别 , 它包括前后腔两个部分组成 , 有着一些st10s的影子 。 后腔里搭载的是一片15.4mm动圈LCP液晶膜 , 面板内部则搭载了斯马巴特独家技术:海螺迷宫声腔 。 这项技术已经来到第二代 , 它延续了斯马巴特历代旗舰的始终 ,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他们家店铺看爆炸图 , 无论铝合金外壳还是海螺声腔的打磨工艺都相当炸裂!


耳机前腔是一块黑色的塑料壳体 , 按官方爆炸图来看 , st20pro的里边是有一颗动铁单元的 , st20则是做了简化操作 , 它取消了这颗动铁单元 , 所以应该是个空置的前腔体 , 所有声音依赖一颗LCP液晶动圈发声 。
st20的这种前后腔设计倒是让我想起了汽车里的后置驱动原理 , 这种后驱车子的动力更强劲!当然了 , 追求极致的车手可能还会去选择前后四驱的 , 这就更像是st20pro的设定了(动圈单元在后腔 , 动铁单元在前腔) 。

实际上st20之所以采用前后腔的设计 , 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保证声音强劲有力的前提下 , 提升不同用户佩戴上的“普适性” 。 现在的平头塞 , 声学腔体设计都是比较简单的 , 说得直白一点 , 基本都按照早年MX500的壳子发展演变而来(个别甚至有照搬照抄的现象) , 现在为了提升声音水平 , 平头塞的动圈尺寸越做越大 , 导致前壳也越做越大了 , 所以经常逛hifi论坛的小伙伴一定看到过“平头塞戴不好”的言论 , 特别是一些耳朵比较小的用户 , 基本上跟平头塞无缘相见了 。
st20的做法是将动圈单元“后置” , 前腔则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个异型导音管 , 所以对于导音管的设计并不需要过于肥大 。 在目前普遍平头塞外壳做到17mm的情况下 , st20的前腔直径只有16mm , 厚度只有5mm , 不要看只有毫米级的变化 , 佩戴舒适度是相当靠谱的 , 我觉得更像是在戴着一个半入耳式的耳机 , 贴合耳朵的部分全部都是前腔 , 而后腔是luo露于耳朵之外的 。 我相信应该会有很多之前不适合佩戴平头塞的用户真正了解到平头塞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