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行业三大巨头来说 , 摆脱我不是“药神” , 仅仅是时间问题 。
“最强监管”是阵痛也是机遇
政策和行业往往是互动式发展的 。
2018年 ,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 , 互联网医院获得“准生证”;国家卫计委出台了三个管理办法和管理规范 , 互联网医疗有了“护身符” 。 互联网医疗前几年的快速发展 , 得益于政策的支持 。
2020年 , 疫情的出现催生了大量线上就医的需求 , 使之推动了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爆发增长 。 然而 , 伴随疫情常态化以及实体医院线下医疗能力的恢复 , 2021年大众对互联网医院关注度逐渐变为线上诊疗的严肃性;在政策方面 , 国家也进一步加强了互联网医疗的监管力度和强度 , 互联网医疗迎来了“最强监管” 。 2021年10月26日 , 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 文件封堵了互联网医疗冒名顶替 , 过度诊疗 , 支付医生回扣等漏洞 , 一时间 , 业界风声鹤唳 , 给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冲击 。
最强监管的到来 , 江湖骤变 , 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反应表现在资本市场中 。 即使是有强大背景支撑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互联网医院巨头 , 股价的平均跌幅也在2021年达到了70% 。 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互联网医疗行业 , 难道就此穷途末路了吗?依然是那句话 , 对标监管条件 , 大浪淘沙 , 适者生存 。 强监管就是稳发展 , 监管是阵痛也是机遇 。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 互联网医疗的“失宠”绝不是“强监管” , 可能是仍未探索出一套盈利模式 , 资本开始没有耐心了 。
互联网医疗的“思”与“行”
“最严监管”的到来 , 让多年来“野蛮生长”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感到阵痛 , 疼痛之下也让驰骋在行业的企业们开始清醒 , 寻找互联网医疗的“初心” , 当然这也是“强监管”的初心 。 2021年《意见稿》出台 , 一方面让“医归医 , 药归药、技术归技术” , 另一方面 , 也让互联网医疗重回到“医疗服务”的本质上 , 再次提醒企业 , 互联网医疗业务的核心逻辑 , 还是给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 , 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 。
到2021年 , 行业企业其实已交出了自己的一些答卷 , 无论是上市还是没上市 , 经历过了二十年的起起落落 , 让市场对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并作出了它的判断和选择 。 那么在2022年 , 互联网医疗需要哪些思考及转变?
1、回归本质与初心
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最重要的问题 , 就是优质的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不匹配 , 也就是“看病难 , 看病贵”的问题 , 而互联网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以网络为载体 , 以数字技术为手段 , 通过数据交互补充线下面对面交互 , 从而破解时空限制的难题 , 缓解“看病难 , 看病贵”的难题 , 让人们通过互联网享受到均等、普惠、便捷医疗 。
长期以来 , 中国地区医疗资源不平衡 , 优质资源极度稀缺 , 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迈向共同富裕时代的绊脚石 。 互联网医疗回归医疗服务初心 , 依托数字化转型 , 就能缓解部分问题 。 随着用户对互联网医疗的信任加深 , 及相关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建立 , 互联网医疗会再一次蓬勃发展 。 也意味着 , 线上线下医疗资源的深度融合 , 已成为大势所趋 , 而拥有医疗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及流量优势的平台无疑会成为领先者 。
在政策方面 , 《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 , 互联网诊疗“不得首诊 , 只能复诊”这一规定考虑了互联网诊疗具有非接触性的短板 , 从安全角度出发 , 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 这就明确了互联网诊疗的定位 , 坚定了行业“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 。 但是该规定在实践中较难执行 , 老年人作为互联网诊疗主要用户 , 本来就不擅长用互联网服务和设备 , 但是在进行线上复诊时 , 还需要上传大量的资料(门诊病例、住院病例、诊断证明……)来判断是否为复诊 , 这一点就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范围 , 并且有的医院并不能提供证明是否为首诊的材料 , 首诊定义的不清晰 , 增加了很多复杂繁琐的程序 。
- 百度|曾经的互联网三巨头BAT,为什么只有百度掉队了?还引来骂名一片?
- 谣言|四川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3·15”辟谣榜
- CPU|为什么你会觉得互联网买菜很便宜?
- Apple Watch|任由水军横行,大众点评知乎们终将变成互联网“鬼城”
- wi-fi|互联网正与实体经济握手
- 本文转自:南国今报诚信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3月14日下午|重磅!涉及医疗、家装、商业,柳州人一定要知道这份榜单
- 裁员|互联网大厂裁员降低了植发需求?| 大厂有料001期
- 移动互联网|金讯:让信息产生价值
- 苹果|互联网创业者分享如何做自媒体
- 红星新闻|互联网套路深?李佳琦直播间屡遭投诉,拼多多砍价差一刀|雷达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