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当事人意思自治,意思自治原则有哪些?

意思自治主要是民法的概念 。强调在平等主体之间,在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性,由当事人对民事行为进行设定,从而激发民事主体活动的积极性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强调意思自治原则,则相应的,由于欺诈、胁迫或者趁人之危等状况下进行的民事行为,由于当事人一方可能意思表示不自由,民事行为的效力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效 。【什么是当事人意思自治,意思自治原则有哪些?】

什么是当事人意思自治,意思自治原则有哪些?

文章插图
意思自治原则有哪些?
含义
意思自治是一种自由,意思表达的自由 。
社会契约论中说道,“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带枷锁” 。在民法中的体现就如同“意思自治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的关系一样 。人生而有意思表达的自由,成立契约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却要在“诚实信用”、“公序良俗”两者的限制之下行使 。每每谈及自由,我都会想到“戴着脚镣跳舞”这句话,确实,自由少了限制,我们反而会不认得他的模样了 。
那么,我们搞清楚了意思自治作为一种原则是应该有限制的,并且也搞清楚了这一种限制是什么?但是意思自治要给予人的自由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由呢?开篇第一句话已经说了,意思表达的自由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意思自治所要表达的意思主要是什么意思呢?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凭借意思一致所形成的契约才是彼此之间最适合的法律 。换句话说,依赖于契约双方之间的意思一致而形成起来的特别法(契约)才最具有信服力,最能够使彼此双方之间满意并且心服口服 。他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契约来制约彼此呢?没有人会无缘由地把自己置于信赖的禁锢之下 。承诺的一方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来实现承诺,除非他可以通过此种承诺获得比付出更大的利益 。即他们希望通过信赖而获取利益 。什么样的利益?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在民事领域中,民事主体所期望获得的自然是财产与人身利益 。
到了这里,关于意思自治的内容我们便清楚了 。意思自治原则是法律保护民事主体在民事领域中通过契约给予彼此信赖的负担以获得财产利益与人身利益的原则 。我认为,这便是意思自治的含义 。


主要体现
而意思自治作为民法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其自然是贯穿整部民法,成为民法各部分中悬在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任何法条都不能随意抛开意思自治原则 。法律原则作为在一定法律体系中,法律规则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源的综合的、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其之于法律规则的关系,好比普适的精神之于具体指令的关系 。虽然其抽象概括以致不能直接适用,但是他是一切具体法令的指导,甚至不恰当地来说,其好比提线木偶背后的操纵者 。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在民法中,意思自治原则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当事人有约定的从约定”,充分体现了给予民事主体之间的意思表达以法律上的承认 。
其中,意思自治在民法中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物权上的)所有权自由、遗嘱自由以及(债权上的)合同自由 。首先,从社会契约论来看,我们从最初的那种朝不保夕、惴惴不安的原始状态中走向现代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即是所有权的确立 。他把(依强力或先占制度)取得一切东西的无限权利转变为(根据身份继而)拥有一切东西的所有权,有人反驳说,根据“物权法定”原则,所有权的确立是依法而不是依契约的 。这种观点其实是把“契约”的定义狭义化了,“社会契约”中原本契约的定义便是全体自然人之间的所有共同准则(当然也包括法律,法律本就是一种最突出的契约) 。所有权自由自可以理解为一种依据人们事先确定好的一种所有权制度来获取所有权的契约自由 。另一方面,所有权自由是交易(转移所有权)可以进行的必要前提 。
其次,遗嘱自由可以看成是所有权自由的一种延伸,即所有者对死后所有权的处分自由 。是对原有契约自由的最后利用,是所有权转移(除交易外)的另一重要方式 。
最后,意思自治最为核心的即是合同自由,又叫契约自由 。即前文所说的狭义上的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法律保护民事主体在民事领域中通过契约给予彼此信赖的负担以获得财产利益与人身利益的原则 。其反应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民法较之与其他部门法之间不同的特点 。民法所针对的对象是整个市民社会,如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民事主体之间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瞬息万变,完全不可能全部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 。因此赋予其意思自治以法律上的承认是十分必要的 。其较之于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不同,民法的“意思自治”在于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价值选择的权利,一如江平先生所讲,“尽可能地赋予当事人行为自由是市场经济和意思自治的共同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