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快!加入我们静音大军

社交|快!加入我们静音大军

文章图片

社交|快!加入我们静音大军

文章图片

社交|快!加入我们静音大军

文章图片

社交|快!加入我们静音大军

文章图片

社交|快!加入我们静音大军

文章图片

社交|快!加入我们静音大军

文章图片

社交|快!加入我们静音大军

文章图片

社交|快!加入我们静音大军

文章图片

社交|快!加入我们静音大军

这个世界上最安静同时又存在感最高的东西是什么?
是被设置成静音模式的手机 。
不信看一看你的手机 , 现在是不是就是静音状态 。
被猜中的静音党请自觉到文末点赞 。/ PNGitem
越来越多人的手机处于长期静音模式 。 一开始可能是上课、工作时间需要静音 , 过后就懒得调回来了;还有人可能是因为不想被打扰 。
当然 , 最大的可能是 , 手机长期静音的人 , 习惯了压根就没人找吧 。
今天 , 你也成为了“手机长期静音 , 接电话全靠缘分”的一员了吗?
祝福大家即使常年手机静音 , 也能经常收到关心 。/ 《爱你 , 西蒙》
手机静音 , 社恐专属?
选择手机静音的理由千千万 , 而最适合静音的场景肯定是各种公共场所 。
当“手机外放”成为了公认的不文明现象 , 连“手机铃声音量过大”都有可能被网友吐槽 。 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成了社交生活的潜规则 , 手机静音就显得非常重要 。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拟剧论”概念 , 提及印象管理是指每个个体和组织都试图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管理和控制他人对于自己所形成的印象 , 按照自我或他人所期待的形象进行自我塑造 , 并为了回复这种期待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
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 手机静音功不可没 。/ unsplash
开启手机静音 , 就等同于开启对他人的“免打扰模式” , 这亦是我们为自己打造的礼貌人设 。
当然 , 对于选择手机长期静音的人来说 , 有一个万试万灵的解释:承认自己是个社恐 。 还可以反问别人 , 你听说过“电话恐惧症”吗?
早在智能手机出现前 , “电话恐惧症”已经是一个常见现象 。 英国作家罗伯特 · 格雷夫斯在1929年的自传中透露 ,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 , 他在战壕里时因电话受惊暴露而受伤 , 从此对使用电话产生了深深恐惧 。 即使后来回归正常生活 , 他也再没有使用过电话 。
《美国往事》开头刺耳的长达4分钟的电话铃声 , 既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也成了影片中重要的象征符号 。
20世纪80年代 , 随着电话营销的兴起 , 人们渐渐开始认为电话是一种妨碍家庭聚餐和其他私人时间的东西 , 接听和拨打的人都产生了不少的负面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