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文化的起源,耕读继世长全文?

耕读教育的理念肇始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农家许行首倡专业的“耕读教育” 。
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所说的“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即深刻指明了耕读教育的重要性 。
传统的耕读教育是乡土社会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乡村农耕劳作、家族日常生活、私塾教育三个主要内容 。
它们统一于乡民成长的全过程,形成了“耕读传家”的思想观念,耕读文化也成为了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耕读教育是乡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
封建社会以“农耕”为本,将农业作为人生存的根本,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又决定了读书考取功名成为乡民发展的首选目标 。
乡民以农耕保障基本生存,以求学问道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实现劳动技能提升和道德品格修养的有机统一,这是乡民在传统社会谋得发展的重要路径 。
二、耕读教育是家族繁衍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
一方面,古人始终秉持“以农立国,耕读传家”的传统,通过家族藏书和聘请私塾教师对子女进行教育,将耕读教育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逐步形成了家规家训,滋养出许多书香世家 。
另一方面,在社会层面促进了教育的平民化,彰显了教化功能,为民众由底层向高层社会地位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后代对于家族和社会文化的认同,促进了家族的种族延续和社会稳定 。
三、耕读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
耕读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耕读教育体现的是对土地的依附、对时节的顺应以及对协作的依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 。
在古代,耕读教育所折射的,是封建社会聚族而居、安土重迁、春种秋收的农业文明心态 。
乡民们晴耕雨读、昼耕夜读,遵循“合四时而劳作”的规律,形成了尊重和敬畏自然的自然观 。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则体现了忠于国家、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以及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 。
耕读文化深刻影响了文学、农学、科学和哲学思想,《诗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著作就是典型代表 。正是由于耕读教育的接续传递,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耕读文化的起源,耕读继世长全文?

文章插图
耕读继世长全文?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自古以来,这则古训被不少家族奉为家规家训,寄寓着长辈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 。那么,古人为何如此重视耕读?今天,我们来说说词语“耕读传家” 。
关于耕,《说文解字》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认为耕是一个形声字,“耕,犁也,从耒井声” 。另一种说法认为耕是会意字,“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也就是认为,耕,从耒、从井,“耒”是农具,而“井”则是田地 。


耕的本义是“犁也”,指用犁翻松田土,泛指耕种、农耕之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耕作劳动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方式 。而“耕”,往往又与勤劳的品质联系在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地里从事农耕劳作十分辛苦,因而也就有了“力耕”等词 。


读,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读,诵书也,从言卖声”,本义为诵读诗书经文,后引申为阅读、学习之义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王夫之说:“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可见,古人推崇读书,不仅为了读书应举、出仕为官,同样也将其作为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径 。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不少文人学士对耕读生活十分推崇 。一些士人给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了诸如“耕读轩”“耕读山房”等名 。诗词歌赋中,也常见关于耕读生活的描述 。如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元代王冕《耕读轩》:“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明代徐勃《过荆屿访族兄文统逸人隐居》:“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 。


那么,耕读文化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呢?其实,耕读并举的生活方式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士人躬耕的记载 。


《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说苑·立节》载有“曾子衣敝衣以耕” 。农家学派的许行提倡士人应耕读并举,《孟子》记载:“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许行不仅自耕自食,还带领学生从事农耕劳动 。


及至西汉,扬雄提出,“耕”不仅是谋生的方式,从中也可以体悟“道”与“德”,《法言·学行》中说:“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 。东汉袁闳把耕田与治学并举,《后汉书·袁闳传》载:“(闳)服阕,累征聘举如,皆不应 。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 。”北宋时期,宋仁宗颁布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规定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促使各地普设各类学校 。这样一来,便把士人、农家子弟与家乡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耕读相兼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形成重视耕读的文化传统 。
自古至今,许多家庭都把“耕读传家”作为一则重要的家规家训,用以劝勉后世子孙重视耕读,做到勤劳耕作,读书上进 。


第一部正式将耕读传家列为家训的是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其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教育子孙后代要勤于劳动,读书明理 。明末清初理学名儒张履祥认为应该耕读并举,他在《训子语》中说:“耕与读又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晚清名臣左宗棠把“勤耕读”作为传家之本,他曾写下“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的楹联教育子侄后辈,要在力耕和勤学上下功夫 。


【耕读文化的起源,耕读继世长全文?】在耕读文化发展过程中,“耕”和“读”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耕”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读”也不只是为了读书应举 。在辛勤劳作的同时,可以培养勤劳务实、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品质,感受“粒粒皆辛苦”的辛劳与不易,更有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而读书则不仅可以立志、更能修身、立德,激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通过耕读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不断滋养个人道德品格,从而使得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这正是耕读传家的现实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