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互联网公司公益就是商业,商业也就是公益?( 二 )


尽管他们对外宣称为了同一个目标:早日实现中国的共同富裕 , 但质疑声依然不少:“这是‘面子工程’ , 还是另有所图?”
资本与监管 , 可否共存?
另一边 , 互联网公司裁员潮 , 逐渐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 来自监管的压力也给互联网的未来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 。
2021年 , 超过35家互联网公司出现规模化裁员 。 年底 , 裁员、收缩成为互联网巨头的主要工作: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快手等大厂 , 全部沦陷 。
更头痛的是 , 进入2022年之后 , 这股裁员潮似乎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
根据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互联网行业人员流动情况调查 , 49.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的企业有裁员举措 , 接近半数 。 而且报告中还传递出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裁员力度和企业规模呈正比 , 也就是说头部互联网大厂裁人裁得最狠 。
从各家互联网公司的财报情况中我们不难发现 , 目前整个市场正处于寒冬期:广告主投放预算正大幅减少 , 广告主投放频次也在下滑 。
至此 , 互联网的造富神话已经一去不复返 , 怀揣着梦想挤破头皮进入互联网大厂的年轻人们 , 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 。
2021年8月 ,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 , 对应用程序(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二选一”等问题作出了针对性规范 , 对大型网络平台的要求不断趋严 。
《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45天之后 , 包括豆瓣在内的106款App下架 , 阿里创投、腾讯、哔哩哔哩等互联网巨头接二连三罚单 。 其中 , 针对阿里巴巴涉嫌“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做出行政处罚 , 责令其停止“二选一”垄断行为 , 并处以182.28亿元罚款 。
事实上 , 互联网已经踏入一个强监管+反垄断的时代 , 本质是为了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 监管的趋严增加了互联网企业的成本 , 这是过去互联网行业野蛮生长所需要补缴的学费 。
资本对此反应迅速 ,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纷纷涌入线上的资本望风而逃 , 互联网企业由此进入捂紧口袋入“寒冬”模式 。
因此有网友认为 , “与其说现在是互联网的寒冬 , 倒不如说是资本的寒冬 。 ”
很多公司面对危机 , 最先想到的就是裁员减负 , 至少可以有效粉饰财报 。 但是头疼医头的做法对于扭转颓势恐怕收效甚微 。 互联网公司一方面要应对新对手的蚕食 , 另外一方面又要承受行业下行的压力 。
在“熔财经”看来 , 经过多年的持续繁荣之后 , 互联网大厂走到战略收缩、裁员这一步 , 是必然的——这既是为未来做准备 , 也是为过去的盲目扩张还债 。
监管红线下 , 互联网企业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 即使行业下行 , 我们发现互联网企业的慈善公益只增不减 。 积累用户是先发优势 , “只要拉进来足够多的用户 , 以后平台模式无论是做重 , 还是做轻 , 想象空间很大 。 ”有人认为监管指导和社会监督下的公益并不矛盾 。
互联网企业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 , 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口碑而言 , 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 但有网友则表示 , 可能是“作秀” 。
慈善公益和商业 , 能否平衡?
互联网企业做公益 , 有利好 , 也有不少争议 。
2020年 , B站发布了一条马云演讲的视频 , 曾被骂惨 。 说马云是:成功学大师、忽悠、您这是把公益做成了生意等等……官方紧急下架了他的视频 。
马云之所以被骂 , 是因他在视频中说:“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 , 它创造价值 ,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 让无数人就业 , 让无数人看到希望 。 阿里巴巴一直是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在做事 , 公益和阿里巴巴从来就不能分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