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无忧|互联网招聘酝酿新故事( 二 )


具体而言 , 在线招聘服务收入主要来自公司向雇主收取的费用 , 包括在网站和App中投放招聘和广告、从简历数据库下载信息、关键字购买等在线营销服务等 。 而自2018年开始 , 前程无忧服务的雇主数量就逐年减少 , 两年间下降了约四分之一 。
对此 , 公司曾在财报中将其归因为宏观经济状况的疲软 。 2020年 , 受疫情影响 , 大量中小型企业倒闭 , 诸多巨头公司也采取了削减人员、人力资源相关服务支出的方式“过冬” , 这对前程无忧产生了较大影响 。
前程无忧也曾尝试通过更激进的营销手段抢夺市场 。 2021年前三季度 , 公司市场、销售和管理费用达16.87亿元 , 同比增长44.42% , 甚至高于此前每一整年的支出 。 但结果是同期净利润同比下降65.11% 。
其次 , 目前监管对于在线招聘市场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 2021年11月时前程无忧就在公告中称 , 延迟私有化与监管政策变化有关 。
2016年后 , 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 , 对互联网平台 , 特别是涉及到大量用户隐私数据管理的平台的监管力度有所加强 。 2021年7月国家审核期间 , BOSS直聘一度被停止新用户注册 。 而2021年曾被315晚会点名的前程无忧 , 想要应对最新的监管力度并不会轻松 。

事实上 , 这也是前程无忧成本持续走高的原因之一 。 有在线招聘行业从业者指出 , 目前在线招聘平台普遍采用系统审核叠加人工审核的方式 , 想要减少虚假招聘等错漏的情况 , 堆人力几乎是必须的选择 。
在此背景下 , 前程无忧对资本的吸引力急速下滑 。 目前其市值尚不足38亿美元 , 相较巅峰时期出现腰斩 。
在行业人士看来 , 私有化有利于帮助其摆脱在海外市场被低估、融资能力削弱等状况 , 从而更好地整合行业资源、提升内在价值 。
历经二十余年摸爬滚打 , 行业仍存顽疾待解
雷达财经注意到 , 前程无忧遇到的问题 , 在整个招聘行业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
2003年 , 中国青年报曾采访过第一批拥抱在线招聘的HR , 其中就有HR吐槽:“简历收了一大堆 , 信箱常常爆满 , 但大部分与职位要求明显不符 。 譬如明确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 , 结果大部分简历都是应届生 。 ”
自彼时至今 , 在线招聘行业经历了前程、智联、中华英才“三国杀”、社交招聘、垂直招聘等多个时代 , 也涌现出拉勾网、BOSS直聘等风格迥异的公司 , 但这个问题 , 一直到今天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
有观点认为 , 找工作决策 , 其实是人与老板 , 人的技能与岗位 , 人的期待与发展空间 , 人的时机与公司的时机这4项因素的匹配 。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 , 揭示了招聘本身的复杂和多样性 。
这样一门生意 , 仅靠提供职位发布与展示、简历下载这些服务 , 并不能让用户收获差异化的体验 。 与之相对应的是 , 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 , 平台只能靠广告来提升知名度 , 从而吸引企业和求职者 。
早在2006年 , 中华英才网与智联招聘就曾为占领地铁和电视台广告豪掷上亿元资金 。 同年 , 前程无忧也砸了2亿元 。
后来 , 广告大战演变为了代言人之争 。 58同城和杨幂、BOSS直聘和“神奇女侠”盖尔加朵、猎聘和李易峰、智联招聘和高晓松、斗米和岳云鹏 , 都曾擦出火花 , 与此同时 , 企业也耗费了不菲的资金 。 2020年 , BOSS直聘、前程无忧和猎聘网的销售费用合计近34亿元 。

而类似的“战争” , 会一直打下去 。 华西证券在研报中提到 , 在线招聘身处赛道具备低频、刚需两大特征 。 这意味着企业要保证持续“拉新” , 满足各种岗位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