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是谁提出来的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是谁?

第1重境界:格物,透过现象,看本质 。
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达到融会贯通 。
朱熹基本继承这种说法,他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递进 。
这和现代科学研究、推理方法,是一致的,通俗地说,格物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
比方说,有3个人,面对一块看起来普通、但形状好看的石头 。
A说,这是一块糙石,没什么用,丢了 。
B说,这块石头看起来很有艺术美感,可以留着,练书法时用来镇纸 。
C用手掂量一下,又详细询问了这块石头的由来和产地,最后他认为这块石头可能含玉,找来鉴定专家,果然是一块璞玉!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A的格物能力最低,B稍微好一点,C的格物能力最高 。
第2重境界:致知,有用为角,无用为格 。
《史记·律书》曰:“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 。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角格,角是外象,格是内空 。角有万异,而格是一同 。格物,即从万象中抽象,从抽象至无象,找悟万物共同的特性 。
怎么理解呢?
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有用的、可见的一面;以及不可见的、无用的一面 。有用为角,无用为格 。
比如:一个碗 。你能看见碗的材质,工艺,样式,颜色,即是有用的 。而无用的,就是碗空出的地方,空出来的地方,才能盛装东西 。这也是道家说的“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
《礼记·缁衣》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
一个人有用,通常是指有技能、能力,能创造一些价值 。比如,马云打造了阿里巴巴,这是有用 。你学了开车的技能,即可以开车 。你通过了司法考试,就能当律师 。这都是有用 。
一个人无用,通常是指品行,道德 。一个人品德高尚,不偷不抢,不生是非,对人真诚,对伴侣忠诚,这样的品德,通常创造不出价值 。虽然无用,乃为大用 。
第3重境界:融合,物我融为一体,心物一体 。
《书.君奭》:“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 。”
这里的格,是感通的意思 。格于皇天,感通上天 。
格者,正也,心物一体 。
王阳明说:“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 。”
后又说:“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在他看来,格物就是正己意,致知就是致良知 。心学里,心物一体,心正则物正 。道家则说天人合一 。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是谁提出来的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是谁?

文章插图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来的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是谁?
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是由朱熹提出来的 。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是谁提出来的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是谁?】朱熹对格物致知问题有相当深的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朱熹专门写了一篇《补〈大学〉格物致知传》,提出了一个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认识论纲要 。希望能对题主和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参考 。我是漫步世界遗产,欢迎添加关注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