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特气国产化,中国芯片自主的另一场战争和机遇( 二 )


被卡了脖子
残酷的高科技争夺战中 , 芯片却是民族工业之痛 。 设备中的光刻机 , 芯片材料中的高端光刻胶等 , 均掌控在国际厂商手中 。
电子特气也不例外 , 长期以来几乎被巨头垄断 。 2019年 , 美国空气化工、法国液化空气、日本大阳日酸、德国林德集团四巨头瓜分全球91%的市场 , 寡头垄断格局明显 。
国内市场也不例外 , 四巨头主导了国内份额的88% , 国内厂商仅占据12% 。 而且集成电路生产用的电子特气 , 我国仅能生产20%的品种 , 其余均高度依赖外供 。
电子特气国产化,中国芯片自主的另一场战争和机遇
文章图片
相比其他耗材 , 工业气体主要来源于炼钢的副产品 , 而作为工业大国 , 电子特气本应是中国的强项 , 却为何受制于人?
首当其冲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认证壁垒 , 电子特气需要晶圆厂和设备厂商2轮的严格审核 , 而集成电路领域的认证至少需要2年时间 , 一旦获得客户认可 , 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
当前 , 芯片巨头们和大牌气体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 形成稳固的上下游利益联盟 , 打破这种既有的江湖格局 , 是非常困难的 。
可以说 , 认证是连接客户和设备商的纽带 , 只有通过资质认证 , 才有可能打入头部企业的供应链 , 打开高端供应渠道 。
其次是市场壁垒 , 在市场格局被外资把持的背景下 , 国内气体企业缺少上机检测的机会 。 面对国产品牌的桎梏 , 气体企业很难实现从0到1的突破 。
不过 , 近些年来 , 长鑫存储、长江存储、中芯国际、华虹不断发力 , 晶圆产能向中国市场倾斜 , 国内企业拥有了更多的成长机会;
最后则是技术壁垒 , 由于行业Know-how集中在气体纯化、气体精度 , 0.1克甚至更小质量的偏差都将影响产品品质 , 造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
不过 , 相对较其他关键材料 , 中国企业在稀有气体的研制方面的差距并不大 , 我国气体企业的纯化技术已经实现了突破 , 生产工艺也比较成熟 。
特气两家龙头企业——华特气体和金宏气体 , 累计专利已经分别突破136项、228项 , 分别获得“中国电子化工材料专业十强”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
其中 , 华特气体聚焦电子特气研发 , 金宏气体则侧重电子特气综合管理技术 。 华特的产品已经实现了对国内8寸以上集成电路制造厂商超过80%的覆盖率 。
金宏气体则打造了“气体纯化-尾气回收提纯-深冷快线连续供气-高纯气体包装-物流配送”的技术体系 , 涵盖了从气体制备到运输再到管理的全过程 。
未来中国企业要提升对客户个性化定制的能力 , 以及长期稳定的保障 , 才是做大做强的关键 。
因此 , 与其说是企业层面的差距 , 不如说是整个芯片产业链的弱势所致 , 只有国内晶圆制造企业与本土电子气体公司实现有效联动 , 才能避免陷入单点突破的窘境 。
箭在弦上
通过ASML认证 , 华特气体打响了中国气体企业冲刺高端的第一枪 。
梳理来看 , A股市场拥有五家特种气体龙头 , 华特气体、金宏气体、凯美特气是较为纯正的特种气体公司 , 南大光电、雅克科技的业务更加多元化 。
不过和世界四巨头相比 , 我国特种气体企业的个头太小 。 林德集团合并普莱克斯后 , 坐上全球工业气体第一把交椅 , 2021年营收高达307.93亿美元(1950亿人民币) , 法液空、美国空气化工分别为256.99亿美元和103.23亿美元 。
电子特气国产化,中国芯片自主的另一场战争和机遇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