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冬奥最大变革,来自马云13年前的伏笔( 二 )


他们需要用到的设备 , 包括15吨乃至更重的转播车、各类采编设备 。 因为太过沉重、庞大 , 这些器材还需要跨海运送 。

而借助云转播 , 这些沉重、精密、运输困难的转播设备能够迁移到‘云’上 , 技术人员得以轻装上阵 。
【阿里巴巴|冬奥最大变革,来自马云13年前的伏笔】比起上一届平昌冬奥会 , 北京冬奥会现场的转播人员减少了32% , 转播中心的面积缩小了近20% 。 但北京冬奥会的转播内容 , 无论市场还是质量 , 不仅没有打上半点折扣 , 反正实现了诸多突破 。
这是1964年奥运会开始卫星电视转播以来 , 又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 。 奥运转播不再仅依赖卫星传输 。 基于阿里云全球基础设施 , 奥运通过全球近百家电视台走向数十亿观众 。
阿里云奥运项目负责人张大志有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奥运转播 , 如果把它比作一辆跑车的话 , 我们相当于给它换了一台新的发动器 , 起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 ”
这些改变依托于阿里云强大的计算、网络、存储能力 。

改变何以可能阿里云冬奥项目工程师张晓锐表示 , 阿里云在全球拥有2800+边缘云节点 , 每个节点都具备大数据存储和高带宽的处理能力 , 可以轻松应对流量的激增 , 并确保内容的最佳传输质量 。 让全球的奥运工作者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云上远程制作 。
在转播云支持下 , 世界各地的制作人员突破了在赛事现场制作的限制 , 在云端就可以下载高质量的内容 , 大大释放了制作生产力 。

以冰壶和速滑两个项目为例 , 有一个赛事板块因为效果太好而冲上热搜——“子弹时间” 。 这正是阿里云技术主导的杰作 。
其实现方式是通过几十路高清摄像头拍摄画面 , 实时传输上云 , 借助云高并发、低延时特性 , 再由AI算法对多机位信号进行分析、毫秒级合成和3D建模 , 将超慢动作、360度全景观看的电影特效带进冬奥赛事转播中 。
在以往 , 几路高清摄像头的信号传输和后期加工 , 就是技术水平的天花板了 。 结果呈现在观众面前的 , 是期待半小时 , 比赛两分钟 。 而有了“子弹时间”的加持 , 竞速项目得以纤毫毕现地展现出它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运动之美 。
这其实不是广大观众第一次和阿里云打交道 。 虽然云技术听起来十分“高大上” , 但它的运用已经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北京冬奥期、冬残奥会期间 , 有超过数百位阿里云工程师以7X24小时轮班 。 这是一支分布在北京、杭州、香港等地的专家队伍 , 构建了前方驻场、中台支持、后端产研的三级保障体系 , 为冬奥核心系统、官网及赛事转播等提供7*24小时的云上技术服务支持 。
其中的技术骨干 , 有很多在历年的“双11”中立过大功 。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 , 这几年的“双11”越来越不了 。 以前卡点下单 , 从确认订单到付款 , 可能因为高峰期服务器不堪重负 , 导致等待10分钟都无法完成交易 。 但随着阿里云技术的不断进步 , 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
确认订单到付款 , 一气呵成 。 作为一年一度的流量大考 , “双11”越来越流畅的购物体验 , 让许多人戏称“年味没了” 。
电商出身的阿里巴巴 , 最初要做阿里云 , 正是出于处理平台流量的需求 。

云在未来 , 云在脚下马云是最先看到云计算潜力的人 。

当时BAT三巨头 , 技术出身的李彦宏觉得“云计算这个东西 , 不客气一点讲它是新瓶装旧酒 , 没有新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