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哪些要素,银行经营性风险指标有哪些?

企业流动性概念,从狭义角度来看,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企业资产在价值不损失情况下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 。变现能力是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 。偿债能力是企业即时偿还各种债务的能力 。反映个体企业流动性状况的指标一般采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这里我们以流动比率作为主要的分析指标,一般而言,此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流动性就越强 。
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
2009年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
流动性风险形成原因:流动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而导致的流动性困难 。当一家银行缺乏流动性时,它就不能依靠负债增长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变现资产来获得充裕的资金,因而会影响其盈利能力 。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能导致银行倒闭 。
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取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 。
第一,流动性极度不足 。流动性的极度不足会导致银行破产,因此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致命性的风险 。但这种极端情况往往是其他风险导致的结果 。
第二,短期资产价值不足以应付短期负债的支付或未预料到的资金外流 。从这个角度看,流动性是在困难条件下帮助争取时间和缓和危机冲击的“安全垫” 。
第三,筹资困难 。从这一角度看,流动性指的是以合理的代价筹集资金的能力 。流动性的代价会因市场上短暂的流动性短缺而上升,而市场流动性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资金成本均产生影响 。在各个市场中均存在流动性风险,比如证券,基金,货币等等 。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哪些要素,银行经营性风险指标有哪些?

文章插图
银行经营性风险指标有哪些?
(一)风险水平
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
1.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
1.1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 。
1.2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 。
1.3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
2.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
2.1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 。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 。
2.2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 。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
2.3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
3.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
3.1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 。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点现值法)计量外汇风险 。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哪些要素,银行经营性风险指标有哪些?】3.2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
4.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
(二)风险迁徙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 。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
1.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 。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
2.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之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 。
(三)风险抵补
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
1.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 。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 。
2.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 。
3.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 。
核心指标的设置实质
核心指标的设置实质是将风险量化的方法,同时通过持续监测,衡量哪些做法是可行的,而哪些是不可行的,从而逐渐减少风险,将风险降至最低 。风险量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计量和跟踪,必须要知道如何对数据进行量化,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 。大多数欧洲和美国的银行,目前都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 。这些信息要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收集,而且必须量化 。第二阶段是评估的阶段 。当银行量化有关信息之后,要对它进行衡量,因此在第二阶段需要很多相关技术的开发 。银行可以建立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并从数据中拟合风险损失的分布,通过设置一个置信区间,比如95%,银行就可以计算出风险损失,也就可以为其分配资本了 。为风险分配资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当银行遭受某种灾难性损失的时候不至于瘫痪,甚至于倒闭 。而到了第三阶段,就是向各个管理层提供数据,以让他们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