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之后,讨论伍迪·艾伦是残忍的( 二 )


战争之后,讨论伍迪·艾伦是残忍的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这正是伍迪·艾伦的真实人生图景 , 此后在接受纽约时报的专访时 , 伍迪·艾伦给自己的童年定性为:父母不和 , 母子关系紧张 。
或许是因为家庭不顺 , 现实生活的伍迪·艾伦早早开始谋生 。 15岁时 , 伍迪·艾伦给自己读的无数的书找到了一个出口:给专栏作家写笑话 , 并正式将自己的犹太姓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斯伯格”改为看不出种族特征的“伍迪·艾伦” 。 17岁时 , 伍迪·艾伦的收入超过了父母收入的总和 , 一直厌恶家庭生活的他 , 总算经济独立 , 开始拥有自己的生活 。
一个脱口秀演员常会把自己的故事编成段子 , 马丁·斯克赛斯《喜剧之王》中曾有过一个让观众闻之落泪的桥段:当喜剧演员讲完一堆让电影中的台下观众捧腹大笑的段子后 , 主角紧接着说了一句:“我把生活中的惨剧都编成了段子 , 这就是我如此好笑的原因 。 ”听闻此言 , 电影中的观众笑得更开心了 , 而电影外的观众则站在上帝视角 , 知道这并非笑话 , 而是事实 。
自从成为脱口秀演员后 , 伍迪·艾伦常常讲述类似的段子 , 如果不是读过他的自传 , 你很难从他轻描淡写的叙述中 , 洞察出这种玩笑背后的真实依据 , 更难参透三真七假的脱口秀背后 , 他对童年的怨念 。
战争之后,讨论伍迪·艾伦是残忍的
文章图片
图源B站:_Rockability_
无论是伍迪艾伦的脱口秀 , 还是电影 , 弗洛伊德和心理医生出现的频次一样重要 , 或许这里我们可以同样套用弗洛伊德的童年创伤理论来解释伍迪·艾伦 。 童年给伍迪·艾伦造成了巨大伤害 , 伤害或许来自于父母 , 也来自于他在平民区中过于出众的智商 , 更有可能来自于他的犹太人身份 。 《安妮·霍尔》里 , 艾维·辛格在大街上神经质一般控诉其他人发出的“jew”的声音 , 恐怕正来源于此 。
但悲惨的童年也给了伍迪·艾伦一个礼物 , 从5岁开始 , 伍迪·艾伦便开始看电影 , 彼时正是20世纪40年代 , 正逢美国电影产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 在伍迪·艾伦所住的中下阶层街区 , 仅步行就能到达的影院就有25家 。 在伍迪·艾伦的回忆当中 , 他可以同一年就看到詹姆斯·卡格尼、亨弗莱·鲍嘉、加里·库珀、弗雷德·阿斯泰尔的电影和迪士尼电影 , “实在是惊人地丰富 。 ”
在电影院 , 伍迪·艾伦度过了童年中难得的美好时光 , 反复地观看了当时的流行电影 , 并对马克斯兄弟和卓别林尤为欣赏 。 15岁时 , 伍迪·艾伦开始意识到一些导演比其他导演更为出色 。
有一天 , 他看了伯格曼的《不良少女莫妮卡》 , 为电影中的“讽刺、张力、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带有诗意的黑白摄影”而震撼 。 在又接着看了《小丑之夜》和《野草莓》后 , 从此将伯格曼当成自己的终身偶像 。
“电影界没有人像他一样全能 , 我对他书里每一页内容照单全收 。 ”
战争之后,讨论伍迪·艾伦是残忍的
文章图片
《曼哈顿》
2.解构爱情狂
“现在有两件事可以确定 。 一是我爱你 , 二是我不是一个艺术家 。 ”
一位出色的喜剧演员 , 最好的归宿或许是走上电影导演的道路 。
纵观影史 , 那些演员转型的成功导演中 , 不难发现喜剧演员的身影 。 查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雅克·塔蒂、伍迪·艾伦……国内 , 也有周星驰、成龙 , 乃至徐峥、黄渤、大鹏等等等等 。
或许每个人的转型原因都不同 。 但若将目光聚焦到伍迪·艾伦身上 , 原因要相对简单:他有太多需要表达的事物 。 最先 , 他通过文字表达 , 然后 , 他上脱口秀舞台表演 , 紧接着 , 他开始在百老汇排演话剧 , 最后 , 他的野心必将由彼时最为大众的艺术形式来承担——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