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登飞来峰表达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及译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佛塔,听说只要登上塔顶,一听到鸡叫,就能看见旭日东升 。在哪里不怕浮云遮挡视线,因为你已经站到了最高的一层 。

王安石登飞来峰表达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及译文

文章插图
王安石《登飞来峰》境界高远,苏轼“偷师”之后,写出了千古名篇!
王安石与苏轼同列“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比苏东坡年长十六岁,因为苏轼的父亲荀洵的关系,二人在政坛上处于敌对状态 。
然而在“乌台诗案”之时,王安石却不忍“盛士杀才士”,不计前嫌地营救苏轼 。事后苏、王二人金陵见相会,一笑泯恩仇 。自此,他们化敌为友,相携同游,一起谈诗论文 。
正在此时,苏轼看了王安石青年时代写下的一首诗,受到启发,写下了千古名篇《题西林壁》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大才子苏轼是怎样向王安石“偷师”的 。
一、王安石《登飞来峰》《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王安石登飞来峰表达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及译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诗作意译:飞来山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佛塔,听说只要登上塔顶,一听到鸡叫,就能看见旭日东升 。在哪里不怕浮云遮挡视线,因为你已经站到了最高的一层 。
宋代一寻是八尺,“千寻”是夸张的说法 。杭州灵隐寺的前面有一座飞来峰,峰上有一座始建于隋代的神尼舍尼塔 。
公元1050年,30岁的王安石从杭州知县任上返回江西老家,途中经过这座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第二句说“鸡鸣见日升”,公鸡打鸣后,太阳出来是很正常的事 。
但是,并非每一次日出都能被我们看见 。很多时候,太阳会被浮云遮住 。不过杭州当地的人告诉王安石,只要登上了飞来山上这座高塔,就可以冲破云层的遮挡,看到绚烂的朝阳 。
诗的最后一句是对上述现象的解释:为什么登上塔顶就能看到朝阳呢?因为你已经站到了最高的地方 。浮云都被你踩到了脚下,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妨碍你见到朝阳 。
王安石写这一首诗的时候正当而立之年,满怀壮志雄心,随时准备在政治上大展拳脚 。他在地方上当官,政绩非常漂亮 。朝中的欧阳修等人,多次举荐他去当京城都被他拒绝了 。
可是,从《登飞来峰》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他其实一早就明白: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就必须站到“最高之处”去 。这说明他一早就下定了决心,不当官则已,要当就要当最大的官 。
于是,他几次三番以家有老母为由,拒绝朝廷的征召 。直到十六年后才进宫当了翰林学士,因此就难怪有人怀疑他“虚伪”了 。
苏轼的父亲苏洵对王安石有成见,他第一次见王安石就说他“囚首垢面” 。后来又写《辩奸论》,骂王安石“不近人情”,这样的人是不会体恤天下老百姓的,国家将来一定会被他搞得大乱 。苏、王两家因此产生了矛盾 。
二、王安石《登飞来峰》与苏轼《题西林壁》异同《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的这一首诗,以前我曾经解析过,况且又是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就不重复啰嗦了 。下面只谈一下王、苏二人诗作的异同 。
苏轼这首诗非常有名,表面上看,它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很相似 。因为这两首诗都是写登高望远,诗人都遇到了一个障碍,然后他们各自找到了最终的解决办法 。
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这两首诗最终的区别很大 。王安石的诗是借景抒情,而苏东坡的诗却是借景说理 。王安石《登飞来峰》要看的是朝阳,苏轼登庐山,要看的却是山的本身 。
在诗的开始,王安石向大家介绍了一座高耸入云的佛塔 。然后告诉大家,只要能够攀到它的最高一层,就能清晰地看到日出 。
苏轼的诗,却不是在写庐山的高度 。他说:庐山有七座并连的高峰 。横着看,它们是连绵不断的山岭;侧着看,它们就组合成了一座山峰 。
王安石告诉读者,想看到日出的全过程,只要登上飞来山的这座高塔,就不怕“浮云”挡住了我们的眼睛 。苏轼告诉读者:想要看清楚庐山真面目,就要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去观察它 。
王安石诗中的“障碍物”是具体的,它是高天上的“浮云” 。而苏轼诗中的“障碍物”是抽象的,它是我们自己所处的位置 。
王安石在诗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非常刚猛的——只要我站到它的头顶上 。苏轼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圆融——只要我站在它之外 。
王安石创作《登飞来峰》的时候只有30岁,而苏轼创作《题西林壁》的时候已47岁 。不管是论年龄,还是讲性格,王安石都和苏东坡有很大的区别 。
我们可以从王安石后来推行“新政”的一系列手段得出结论:王安石青年时代的思想和中年时代的言行,是一以贯之的 。他就是这么“刚” 。我无所畏惧,妨碍我的都是些“浮云” 。只要我能站到你的头顶上,我就可以达到我的目的 。
而苏轼不一样,他较早地就接触到老庄之说,后来又修禅,没有王安石那种“火气” 。他从哲学的角度,跳出了生活中的困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
苏东坡创作《题西林壁》的时间,正是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被贬黄州之后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主动跑到金陵与王安石见了面 。
苏轼早年因父亲的关系和王安石结怨,后来又因为政见不同,一直反对王安石 。而王安石在与苏洵闹翻前,就作文章夸苏轼年轻、博学多才 。后来在“乌台诗案”中,王安石不计前嫌上书替他说情 。
苏轼出狱后,意识到过往对王安石的态度有失客观 。他们之间的恩怨,主要是政治见解不同,而非私人恩怨 。所以苏轼对自己的一些言行进行了检讨 。两人相逢一笑,遂化敌为友 。
他们一起游览山川,论文赋诗 。大概在那个时候,或者是更早的时候,苏轼到了王安石的那首《登飞来峰》 。于是他凭借自己四十七年的人生经验与惊世才华,写出了青出于蓝的《题西林壁》 。
最后,王安石还想约苏轼与自己一道“卜居秦淮”,不过苏轼并没有这样的打算 。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完全赞同王安石 。
后来王安石去世,元祐党人打压“新党” 。苏轼站出来反对把王安石新政的成果一竿子打死,结果又得罪了元祐党人 。于是他在六十二岁高龄的时候,被贬谪到了海南,三年后病逝于归途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