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后清算被抄家 张居正为何死后下场如此之惨

对于这样的结果 , 张居正应该早有预料 , 但对此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 想要抽身退出 , 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即便皇帝允许了他“致仕” , 张居正回到了老家 , 就能真正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富家翁”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 当张居正不再掌权时 , 便是对其展开清算之时!

张居正死后清算被抄家 张居正为何死后下场如此之惨

文章插图
张居正死后 , 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迅速反扑 , 张居正被削夺一切官爵 , 满门查抄 , 地方官为迎奉上意 , 将张家大门钉死 , 以致饿死者十余人 。
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不堪受刑而自杀 , 弟弟和次子被充军烟瘴之地 , “身后一败涂地” 。
继任内阁首辅的张四维 , 疏奏张居正“征敛无艺 , 政令乖舛” , 提出要“荡涤烦苛” 。
于是 , 支持改革的官员如吏部尚书梁梦龙、礼部尚书徐学谟、兵部尚书张学颜等都遭到了排挤迫害 , “斥削殆尽” 。张居正大力推行的“考成法”、“一条鞭法”也相继被废除 , 改革彻底失败 。
对此局面 , 其实张居正早有预料其实 , 张居正很早就意识到了 , 自己死后可能会被清算 。万历五年 , 张居正父亲去世 , 一天之内竟接连收到皇上三道诏书 , 地方官引为一大盛事 , 在江陵建造“三诏亭”以为纪念 。
张居正知道后 , 写信给湖广巡按朱琏 , 信中写道 , “异日时异势殊 , 高台倾 , 曲沼平 , 吾居且不能有 , 此不过五里铺上一接官亭耳 。”
万历九年 , 小皇帝已经十八岁了 , 张居正提出“乞休” , 他在奏疏中请求皇帝“赐臣骸骨生还故乡 , 庶臣节得以终全” 。
尽管当时他主持的改革尚未完全成功 , 但繁重的政务 , 错综的人际关系 , 新政的重重阻力 , 都令张居正感到十分不安 , 他不得不作深长的计议 , 希望可以急流勇退 , 保全臣节 。
但李太后否决了张居正的请求 , 反而要求他辅佐万历一直到三十岁 。
从以上几件事来看 , 越到后来 , 张居正越是感到自己被清算的危险 , 但身在局中 , 并不是他想退出就能够退出的 , 他所推动的改革已经成为一股浪潮 , 裹挟着他和一大批官员不断向前 , 根本不可能停下来 。
而那些利益受到改革损害的人 , 早已时刻在暗中窥伺着张居正 , 只要一有机会 , 必定会狠狠地反击 , 无论张居正是去世 , 还是致仕 , 只要他不在首辅的位置上 , 就一定会遭到清算 。
为什么张居正能够推动改革张居正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动 , 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 , 一是得到了皇权的支持 , 二是得到了宦官的支持 。
明朝时大臣能否入阁 , 入阁后能有多大权力 , 能否推行其主张 , 主要看皇帝对其是否宠信和支持 。明穆宗朱载垕英年去世 。
【张居正死后清算被抄家 张居正为何死后下场如此之惨】其子朱翊钧即万历帝 , 以虚龄十岁继登大位 , 一时未能亲裁政事 , 皇室的最高权力便暂时掌控在了其生母李太后手里 。
外廷中 , 首席顾命大臣、内阁首辅高拱 , 因顶撞李太后 , 被斥回原籍;另一顾命大臣、原吏部尚书高仪又急病身亡 , 于是只剩下一个张居正 , 便得以以师保和首辅的身份 , 成为唯一的顾命大臣 。
张居正利用李太后望子成龙的愿望和在徽号上的野心 , 给予满足 , 顺利被委以大柄和对皇帝“朝夕纳诲”之责 。
所以 , 当张居正在推行改革是 , 反对派改革的干扰如“夺情”等 , 都可以让孝皇帝出面排除 。而且 , 就算小皇帝不愿意 , 背后还有李太后的支持 。
在另一方面 , 对于长期以来和内阁激烈相轧争权的宦官势力 , 张居正尽量缓和矛盾 , 力求将阻力转化为助力 , 取得相互的支持和合作 。
冯保是一向被李太后母子视为“肺腑内臣” , 在隆庆、万历交替的关键性转折时刻 , 高拱要求集权力于内阁 , 亲自出面并示意科道等官点名弹劾冯保 , 结果反被李太后贬斥回原籍 。
在冯保最为窘迫的时候 , 张居正对冯保采取了默相认可的态度 , 并极力为之缓解 , 两人从此结为“盟友” 。
在日常政务和事务中 , 张居正对冯保采取有限度的忍让和倍加礼遇 , 比如给他送珍珠帘、给他撰写《预作寿藏记》等 , 以搞好关系 。
就这样 , 冯保便成了张居正与皇帝、太后之间交流的有效渠道 , 只要说上一两句好话 , 就可以为张居正的改革作出有力的推动 。
而通过冯保 , 张居正还有效地钳制宦官不敢过分擅权作恶 , 在宦官势力跋扈的明朝 , 内阁能隐隐位于宦官之上 , 实属难得 。
就这样 , 张居正做到了“虽然没有独裁者的权位 , 却有了独裁者的神通” , 得以顺畅地一展自己的抱负 。
曾支持张居正的皇权 , 成为清算他的主力张居正以超人的胆识 , 尽量利用了历史舞台所能给他提供的条件 , 进行改革活动 , 取得了比商鞅、王安石变法更大的成果 。
但是 , 随着张居正因病去世 , 所有改革措施均被推翻 , 张居正一家也遭到了清算 , 甚至有人要求“开棺鞭尸” , 后来在舆论的压力下 , 万历终究没有行此丧心病狂之举 。
“政以人举”的结果 , 是必以人亡 。张居正之所以能推动改革进行 , 主要是得益于来自皇权的支持 , 无论是他对宦官势力的压制 , 还是对反对派的压倒性优势 , 其实都是皇权的力量 , 而不是他本身的力量 。
那么 , 一旦皇权不再由张居正掌握 , 张居正便会失去一切优势、丧失所有的力量 。
然而 , 事实恰好如此 。
万历五年之前 , 小皇帝对张居正基本上是言听计从 , 视之为严师 。即便偶然有不同意见 , 在李太后的严厉训斥下 , 也不敢显露 。然而 , 随着小万历的逐渐长大 , 以贪婪为中心的各种邪欲在他心中更加炽长 , 而且越来越不加掩饰 。
有一次 , 万历谕令取用光禄银十万两 , 张居正十分不满 , 上疏说道:“若再有取用 , 臣等亦决不敢奉诏矣 。”按当时的君臣关系 , 公开声明“决不敢奉诏” , 是极其严重的不敬 , 实属罕见 。
他对张居正表面恭敬有加 , 心里却是“积忿许久”急于收回自己的权力 。加上随着改革的推行 , 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好转 , 对万历来说 , 张居正的作用已经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
于是 , 在张居正死后 , 一向支持张居正的皇权 , 转而支持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了 , 改革派人士“以孤焰 , 耿耿于迅飙之中” , 完全没有能力反抗 , 结果只能是一闪而灭 。
张居正得势之后 , 私德有失 , 为清算他的人提供了借口权力和地位 , 可以有助于发挥才智 , 但亦最能蔽聪塞明 , 对人进行腐蚀 。张居正“得志以后 , 则明于治国而昧于治身” , 使得后来反对派清算他的时候 , 有了众多的把柄 。
用人方面 , 张居正过于自信 , 往往因恶忤喜顺 , 错用了一些旨在投机的小人 。比如 , 张四维对张居正“四时愧问不绝” , 入阁后又“曲事居正” , 成为张居正的亲信心腹之一 , 但他绝不会想到 , 日后张四维竟然成了清算他的主将 , “务倾江陵以自见 , 尽反其所为” 。
曾有人送了张居正对联 , 联为:“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 , 功光日月;状元榜眼二难登及第 , 学冠天人” , “日月并明 , 万国仰大明天子 。
丘山为岳 , 四方颂太岳相公” , 这两副对联可谓极尽吹捧之能事 , 但凡有一点谦逊之心 , 都会将其退回 , 然而张居正竟得意地挂了起来 。
张居正生病时 , 京都和地方的官员都为他斋醮祈祷 , 所拜表章的副本 , 很多都通过行贿他的家人送到他手里 。
这本就不合规矩 , 但张居正不仅没有制止这一行为 , 反而“或见而颔之 , 取笔点其一二丽语” , 以致官员“争募词客为之 , 冀其一启颜” , 带坏了官场风气 。
万历五年 , 由皇帝出面 , 在廷试中调包 , 把原定为状元的宋希尧 , 降为二甲第一名 , 把张居正之子张嗣修 , 从二甲第二名拔为一甲第二名 。事后 , 万历对张居正说:“朕无以报先生功 , 当看(照顾)先生子孙” , 而张居正竟然也就欣然接受 。
张居正的生活更是穷奢极欲 , 妻妾成群 , 自奉甚厚 。回乡办丧事时 , “自京师除道 , 达其室四千余里 , 填堑刊木 , 广狭如一 。所至厨传列灶千计 , 外藩大吏望尘迎拜” 。张居正所坐的特制大轿 , 由三十二人抬 , 前面是起居室 , 后面是寝室 , 两廊一边一个书童焚香挥扇 。
张居正被抄家时 , 抄出黄金万余两 , 白银十余万两 , 这数字看起来不多 , 但张居正并非世家大族出身 。
明朝官俸又极薄 , 皇上所赐有限 , 他何以能过上奢侈的生活 , 不言自明 。这又给反对派以可乘之机 。垂涎他的家产 , 也正是万历要抄他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
综上所述 , 张居正的改革 , 整顿了吏治 , 减轻了农民负担 , “一条鞭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 , 可以说延续了明王朝几十年的统治 。而当他死后 , 改革被推翻 , 明王朝形势立即急转直下 , 不可收拾 , 这也从反面证明了张居正功不可没 。
然而 , 在当时的情况下 , 张居正改革失败乃是必然 , 他死后被清算也是必然 。一方面 , 他在个人私德方面有所欠缺 , 给人以口实 。
另一方面 , 张居正的改革动了包括皇权在内的保守派的奶酪 , 在当时的社会、政治、道德、伦理结构下 , 注定了张居正不可能彻底进行改革 , 因此人亡政息并非偶然 。
对于这样的结果 , 张居正应该早有预料 , 但对此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 想要抽身退出 , 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即便皇帝允许了他“致仕” , 张居正回到了老家 , 就能真正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富家翁”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 当张居正不再掌权时 , 便是对其展开清算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