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零下20度 这群制冰师却热得穿短袖

制作游龙般蜿蜒的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 , 难度不亚于呵护一件“艺术品” 。 世界车橇赛道的制冰师几乎清一色是“洋面孔” , 但随着北京申办冬奥成功 , 为“雪游龙”培养本土制冰师成为“必答题” 。 经过两年多的漫长磨炼 , 中国制冰师告别青涩 , 首登奥运赛场 。
车橇赛道制冰 , 中国人一样行
车橇赛道对制冷温度、赛道表面清洁度要求高 , 而且双曲面弯道多、距离长 , 是一种半户外条件下的山地场馆赛道制冰 。
2019年9月 , 延庆赛道主体合龙贯通 , 场馆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开始筹建本土制冰师队伍 , 为场馆长期运营奠定基础 。
按照国际单项组织要求 , 新赛道办赛前必须通过场地预认证 。 但赛道冰面谁来制、怎么制 , 怎么修型 , 怎么养护?国内没有经验可循 。 场馆制冰主管孙悦曾经参与制冰师选拔 。 在他看来 , 身高、体重、年龄、力量是“硬杠杠” , 能吃苦、善学习、踏实负责是留下来的关键 。
服务冬奥是块金字招牌 , 面试场面火爆 , 但山地制冰工作强度大 , 几百人面试只遴选出13人 。 除早期建设者外 , 更多人是“跨界跨项” 。 朱永涛干过销售 , 王国兴是退伍侦察兵 , 结缘冬奥是意料外的幸运 。
2019年底 , 首批制冰师赴韩国平昌培训 , 多数人第一次出国 。 培训安排得紧凑 , 第二天就上了赛道 , 老外手把手地教 , 但大家站都站不稳 。 “语言交流是最大障碍 , 每句话都离不开翻译 。 ”朱永涛形容自己是一张白纸、一块海绵 , 拼命地记录、吸收 。
回国后 , 为了抓住赛季末最后的实操机会 , 青涩的中国制冰师开始独立探索 。 2020年初 , 在赛道未完工的情况下 , 中国制冰师每晚9点到次日凌晨3点 , 利用零下20摄氏度的自然温度 , 在第九号弯道摸黑练习制冰 。 山间寒风凛冽 , 但很多人热得穿短袖干活 。
2020年3月 , 聘请的外籍制冰师到场为中方答疑解惑 。 孙悦保留着当时的课表:加练体能 , 练习单人、双人及三人配合清扫 , 进行补冰和突发情况处置培训;午饭后练习拆卸挡板 , 提升修冰技术 , 加速巡视赛道;晚饭后自学英语 。 12个小时安排得满满当当 。
修冰非常消耗体力 。 “雪游龙”赛道世界最长 , 16个弯道高墙段很多 , 大家干得很吃力 。 退伍军人王国兴变身体能教练 , 带着大家晨跑、练俯卧撑、做仰卧起坐 , 吃增肌餐 。
“赛区每天早上有口号声 , 让人以为军人或者运动员来了 , 其实是制冰师 。 ”王国兴说 , 一开始跑5公里大家跟不上 , 后来加到了8公里 。 两个月后 , 所有人精瘦了一圈 , 显出了肌肉块儿 。
为了充实保障力量 , 中国制冰师队伍扩充至20人 , 日复一日的训练盼来了好消息 。 2020年9月 , 预认证一次性通过 , 中国制冰师大受鼓舞:车橇赛道制冰 , 中国人 , 也能做到!
只会“制冰”不是合格的制冰师
场馆主设计师张玉婷见证了“雪游龙”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 在她看来 , 车橇赛道制冰要求极高 , 是“二次成型”的过程 。 “高速运动下 , 细微的差别会给运动员带来不同的滑行体验 , 让赛道更具挑战 。 ”
除了出发区和结束区有大块平整冰面和直线赛道 , 可以用特制修冰车提高工作效率外 , 赛道上16个角度各异、陡度不同的弯道都需要制冰师手工养护 。
制冰师工作间是他们的“弹药库” , 摆放着上百把冰刀和冰铲 , 以及特制磨刀机和被称作“拖拉机”的特制修冰车 。 养护延庆赛道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经验 , 孙悦把中国制冰师的提升过程称为“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