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的两个皇帝,一个是皇帝赵桓,一个是太上皇赵佶 。金国在消灭了辽国之后,分兵两路南下进攻宋朝,直逼宋朝国都开封 。宋徽宗赵佶苏醒过,伸手索要纸笔 。内侍呈上纸笔后,赵佶写道:“皇太子可即皇帝位 。”于是,太子赵桓受父宋徽宗赵佶禅让登基 。
文章插图
小时候上历史课,最不喜欢的两段历史时期,一个是清朝末年的内忧外患,另一个就是大宋朝的靖康之耻了 。记得每次学习时,在讲台上的老师声音低沉,台下的我们听得也是备受煎熬,唉声叹气 。
以至于长大成人之后,我选择历史方面的书籍时,都会故意躲开这两段时期,总觉得自己的小心脏无法支撑自己回顾那段沉重、屈辱历史 。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强烈推荐了郭建龙著的《汴京之围》,我一看讲的就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历史细节,着实开始抵触起来 。
但是,我又看到了封面上写的两行小字:用丰富史料复原多方立场,以叙事笔法书写盛衰之思 。
这一下子又让我对此书有了兴趣 。
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呢?
唐太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可是,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读史人就必须要摘下有色眼镜,不先入为主,尽可能的从一个平和与客观的角度去回顾那一段历史 。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本好的历史书的帮忙了 。
可什么样的历史书是好书呢?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要诚实的叙述历史,不拘泥于一个视角,多方面还原 。
二是少自我发挥,少慷慨陈词 。
现在,很多畅销的历史著作,很多是走“戏说”路线,为了迎合大众,很多创作者不惜将历史人物“人设化”,“脸谱化” 。甚至杜撰出各种名人轶事,情感绯闻,来吸引读者阅读 。
以至于让很多读者觉得,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个柔情铁汉,汉高祖刘邦是花心大渣男 。再提到靖康之难的宋徽宗,就马上想到他和李师师的那段缠绵悱恻的感情故事 。
我想,这样戏说甚至是虚构性质的历史书,已经根本不具备让后人“以古为镜”的作用了吧 。
除了要正经的陈述史实以外,这本书的作者最好少去自我发挥,少讲解自己的观点 。
人们阅读时,其实是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位置 。因为人们是跟着创作者的思路去阅读的,很容易就直接将脑袋交给作者,作者说什么,读者就信什么 。
如果作者陈述过多自己的观点,读者会很容易被影响到 。
为了让读者在阅读时进入“无我之境”的状态,作者就先要在陈述史实时,抛弃自我 。
具备这两点的,我认为就是好的历史书 。
而这本《汴京之围》恰恰就是这样的书 。
知道靖康之难的朋友,大多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靖康之难这样的悲剧事件到底为何发生?”
【历史上的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 靖康之耻是哪两位皇帝】是啊,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北宋可以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了 。尤其是宋仁宗时期,经济发达,百姓和乐,君臣和谐 。
从1063年,宋仁宗归去之后,到1127年靖康之难,从盛世到亡国,短短64年,一个帝国就轰然灭亡了 。怪不得有网友说,靖康之难与安史之乱,都说明了时局也和小孩子的脸一样,说翻就翻,说变就变!
在《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好事下也蕴含着坏事的“种子”,如若处理不当,好事也会引发坏事的结果 。
用这个来形容靖康之难,实在是太恰当了 。
可是,在盛世之下的大宋朝,到底有哪些原因致使其以一个如此难堪的方式覆灭亡国呢?
纵观历史,你会发现,每个朝代的灭亡,不是因为钱,就是因为兵 。
北宋也不例外 。
困扰北宋最大的问题是“三冗”问题,即冗官、冗兵、冗费 。
众所周知,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才当上了皇帝 。自古以来,当皇帝是讲究合法继承性的,赵匡胤显然不具备 。
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要想巩固皇权,往往采取的招数,要么严刑酷法镇压之,谁不服气杀谁!要么就是宽以待人,实行怀柔政策来安抚 。赵匡胤选择了后者 。
他虽然推翻了后周的政权,但却没有赶尽杀绝,反倒是继续让他们当官发财,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以保持政权的稳定 。
也许,从前期上看,这并没有什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财政需要养活的人越来越多,包袱也越老越大 。
除了钱上的问题,北宋在“兵”上的问题,则体现在“兵弱”上 。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后代的君主必然会引以为戒 。要想防止地方政权起兵造反,就必须要削弱他们的权利,于是,军事官僚系统被设计的相当复杂 。
枢密院掌管军事大权,负责调兵,但是练兵又不归他们管 。
三衙,分别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他们负责统领全国的禁军和湘军,负责练兵,但是打仗时,领兵又不归他们管 。
领兵需要另设将帅 。
除此之外,各地方还会有很多军事职务,来负责当地驻兵的监管、协调和后勤 。
这样的做法,虽然将权利分散,互相牵制,的确降低了地方割据,起兵造反的可能性,可是,却牺牲的是军队的战斗力 。
你想,打仗,说白了是将军和士兵的配合,可是,调兵的不负责练兵,练兵的不负责统帅,彼此都陌生,一不熟悉,二没有忠诚度,三调兵规则复杂,战线拉得太长,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呢?
所以,总的来说,北宋的覆灭,也许从建国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 。
一个悲剧事件的根本原因弄清楚了,那么,导火索是什么呢?
有的观点会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宋徽宗赵佶身上 。觉得他昏晕无能,沉溺于女色,懒于朝政 。
可是,有这样特点的皇帝,不在少数,也不是每个都成为朝代终结者啊?
在品读历史时,我们会容易从道德层面上去判断这个人的功过,尤其对皇帝 。可道德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其实并无直接的关系 。
就拿懒政来说,宋仁宗也不怎么勤奋啊,还有明朝的明神宗朱翊钧,但人家也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光景 。
罗振宇在讲明朝时,也曾经说过,这个皇帝如果懒,没事,只要他不去瞎干预朝政,这个官员体系会自行运转 。不会耽误事 。
所以,懒政的皇帝,未必就不是个好皇帝 。
朝堂灭了,就将责任全部推到皇帝身上,然后皇帝再将责任推到女人身上,最终得出“红颜祸水,美色误国”的“传世真理”,这样的经验教训总结,不仅是粗暴片面的,更是没有什么价值 。
当然了,我也并非在给宋徽宗洗白 。
在我看来,宋徽宗最大的毛病,恰恰就是宋朝权臣章惇对他的评价,过于轻佻 。
在宋哲宗英年早逝之后,因为他没有子嗣,于是需要从宗室子弟当中选择继承人 。太后与宰相章惇、枢密使曾布商议,章惇推荐了简王,申王,但都被一一否决,太后则推荐是端王赵佶 。
章惇则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
但终究是没有挽回局面,端王赵佶顺利登基,章惇自然不被重用,被贬职到雷州之后,又被诬陷谋反,最终被打倒,子孙永世不得为官 。
到底什么是轻佻?
它指的是言语举动的不庄重,不严肃,行动不沉着,不稳重 。
在我看来,不沉着,不稳重,也许是章惇觉得赵佶难当大任的原因 。
而从宋徽宗在朝堂外交上的一系列谋划上来看,章惇还真的没有看走眼 。
- sql server 2008的一些问题,在线等,求大神介绍
- 情商高的男人怎么回复女人说的累 累了怎么回复高情商
- 最容易爱上水瓶座的三大星座 水瓶女跟什么星座最配
- 藩台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藩台官职的正式名称是布政使
- 变质后的蜂蜜是什么样子 放了三四年的蜂蜜还能吃吗
- 店面风水财位确定方法指导 店铺的风水财位怎么找
- mas是哪个国家的缩写?
- 香辣花甲的做法川味窍门
- 如何进入QT自待的SQLite数据库
- 泰拳警告是什么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