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故事启示: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 刻舟求剑的道理是什么

划船求剑是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灵活 。从静态的角度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文章中的楚人犯了这样的错误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变化,不能主观地做事 。人们不能坚持教条 。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改变,否则就会失败 。警告人们不要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
故事启示:雕刻一个标记很容易打捞剑,但在移动的船上雕刻标记并不意味着没有标记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遵守规则、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来说是一个奇妙的讽刺 。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主观的愿望,不能想当然,而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灵活处理 。

《刻舟求剑》故事启示: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 刻舟求剑的道理是什么

文章插图
刻舟求剑译文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他们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契其舟,说:是我的剑掉下来的地方 。船停下来,从他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已经行了,但是剑不行 。如果求剑是这样的话,你会很困惑!-(来自吕氏春秋.察今》)
【《刻舟求剑》故事启示: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 刻舟求剑的道理是什么】楚国有一个过河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迅速在船边用剑标记了剑掉下来的地方,说:这是我的剑掉下来的地方 。船停了,(楚国人)从他标记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困惑!
《吕氏春秋》是秦总理吕不韦主持的黄老道家名字 。这本书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写的 。这本书以儒家理论为主,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理论为素材,以百家理论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
作者介绍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人 。前251年,秦昭襄王嬴姬去世,王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3000名食客,家伙万人 。庄襄王卒,年幼的王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门朝政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命食客编的 。先秦各派学说汇合了八览六论十二纪20多万字,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在国门,声称能改变一字者赏千金 。这是一字千金 。执政时攻占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并六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后来,由于涉及到老艾集团的叛乱,他被免除相邦职务,住在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全家迁蜀,吕不韦恐杀,饮鸩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