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巨额亏损下,海底捞还“捞”的动吗?|钛度热评( 七 )


村事话务人创始人张震宇:
海底捞初期发展迅速,并不是它的产品多么考究与优秀,而是他找到了如何将成本要素转变为品牌溢价。有两个时间点值得特别注意,一个是94年成立,一个是07年全国拓展。这两个时间与其说是多么有商业头脑不如说是乘势而为,94年是南方谈话的第二年,所有地方都在鼓励民间投资,消费欲也被进一步释放,促使它能生存下去。有时间和资源来进行营销改造,07年前后是奥运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而中国正好在这几年大放水,产业调整,扩大内需,海底捞乘着政策东风平地起飞,这是大的背景。具体到它本身来说,初期他其实找到了被严重低估的成本要素,劳动力要素。又迎合大部分人的“自尊自信”搞起了细致入微的服务,但是随着市场日趋成熟,成本要素被快递、外卖行业迅速拉平,加之服务会被整体复制与创新所超越,又伴随这两年的疫情与经济下行压力,被高估的估值与低估的成本迟早会回到正常水平上来,所以对于这种创新在历史宏观层与市场微观层终会有客观的表现作为印证的,这就是海底捞的宿命!
互联网科技博主皮皮推:
海底捞的服务一直是它的“杀手锏”,如果有一天大家不认可它的服务模式,这对于它是致命一击,比如最近的海底捞被曝对顾客打标签,这对海底捞的声誉和口碑是很大打击。
至于海底捞未来会如何,最近注意到海底捞在申请“嘴里捞”和“海心捞”这两个商标,海底捞可能要进军零食领域,未来的海底捞可能会变成“小而美”的餐饮综合体,不仅在海底捞吃到火锅,也可以去买零食喝奶茶。
海底捞的服务的确是把“顾客是上帝”的宗旨贯彻到底了,相信海底捞未来还能继续辉煌!
侍空互动创始人何源:
海底捞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被95后00后这批新的消费者渐渐抛弃了。
海底捞不是一个以产品、颜值这些要素见长的品牌,它之前建立的壁垒,有三方面:供应链、规模、“服务”。
落在消费者身上来说,海底捞的这种“细微式服务”现在失灵了。
海底捞的扩张和崛起在2007年,那个时候的主力消费者还是70后、80后。这些消费者过去被各种商家“粗暴服务”过,海底捞的服务自然带来极大的体验提升;但95后和00后,以“社恐”为标签,就餐时强调“私密性”,海底捞的“细微式服务”就变成了“侵入式服务”了。最近几年海底捞的服务上热搜,基本上“尴尬”“社死”的比例越来越多,过去那种“温暖”“体贴”的口碑越来越少,就是佐证之一。包括,这两天爆出的“标签事件”,过去的消费者可能觉得你记住我的“特点”很贴心,但如今这是“侵犯隐私”嫌疑。
而另一方面,在员工管理上,员工在渐渐迭代为95后之后,海底捞引以为傲的“师傅带徒弟”模式还能在这代人身上奏效吗?值得打个问号。
总体来说,海底捞的整个服务体系都是建立在前一代消费者的消费特征上的。他能不能调整自身,重新抓住新的消费主力人群,再次赢得口碑,值得持续观察。
《钛度热评》是由钛媒体推出的热点事件观察栏目,主要邀请对不同行业发展、不同商业模式有着独到见解、深度观察的媒体人和行业从业者,通过多角度解读全面展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如果你关心最新趋势、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想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交流观点,欢迎添加《钛度热评》社群小助手微信:taiduzhushou,加入《钛度热评》社群,跟我们一起打造一个思考者的社群,让有价值的思考被更多的人看到!